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第八期《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叶昌根老师的文章《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建构“问题导向课”》。我对文中的三个观点十分赞同,也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案例 ]高一新生入学 ,第一次学司马迁的文章。我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详细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当介绍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而受残酷的腐刑之辱时 ,有一个女同学举手。她提了一个问题 :“腐刑是什么刑罚 ?”我没想到她会提此问题 ,就回答说 :“腐刑就是宫刑。”这时我希望她能知道这个词 ,同时也预感她可能不知道。果然 ,她茫然地看着我 ,摇了摇头。讪笑声从班级的各个角落传来 ,了解这个词的同学———尤其男生———开始活跃起来。没有时间容我思考 ,我不想强化我不愿看到的倾向 ,决定不解这个词。我马上严肃而平淡地说 :“有自己…  相似文献   

3.
姚瑶 《语文新圃》2010,(3):41-42
“语言软暴力”就是这个词,我是在2010年2月11号这期的《南方周末》上第一次看到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章语言平和不失锋芒,有理有据地驳斥了“语言软暴力”。初看之下,原来这“语言软暴力”就是指所说的话具有或明或暗的讽刺性或者是歧视性。  相似文献   

4.
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了加强写话训练。作法是,在巩固学生识字的基础上,以加强词和句的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册第十八课《不要从这儿走》,是一篇按时间顺序记事的文章,生字新词不多,通俗易懂。我在学生预习之后,这样问学生:课文写了哪些人?有哪几个表示时间的词?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出:“一天早晨”  相似文献   

5.
我教《人类的语言》———山西/马祥《人类的语言》作为一篇说理较为抽象的说明文,学生读来略有枯燥之感。如何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设计了一个思路:从比较现在的题目“人类的语言”和原来的题目“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入手。问题刚一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论语》为先秦语言的标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1628个用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上古汉语“词有定类”的规律,并重点探讨了词的兼类和活用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7.
“相”“见”表达“你”“我”“他”“她”“它”等指代意义时是什么词?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2010年第9期《语文学习》“语言”栏目刊发的姜燕萍老师的文章《“相”“见”是什么词》讨论了这个问题。[1]姜老师认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一般应具备以下语法功能:能做作词宾语——否定句中前置的宾语,肯定句中置于动词后的宾语;能作主语;能作定语”,而“相”“见”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不能看作代词,而应看作副  相似文献   

8.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词语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理解得正确深刻。《狼和小羊》一文中,「碴儿」一词是提契全文的重要词语,教学时,抓住这个词,提出什么叫「碴儿」,「狼找了那些碴儿」,「为什么要找碴儿」等问题,要求学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作答,学生在思考回答过程中,不但理解了「碴儿」意思,而且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大块”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在这里,“大块”作大地或大自然理解。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也用了“大块”一词:“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意思是:温暖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博大的天地为我提供了绚烂的文采。“文章”,错综华美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第一讲里谈到过《暂拟系统》只包含词——词组——句子这三级语言单位;《教学提要》则扩展成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言单位,换句话说,语素是《教学提要》中新增加的内容。在这一讲里,我们就有关语素的几个问题向老师们作扼要的介绍。一、什么是语素?概括地说,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它不但可以构成词,而且可以构成比词大的语言单位。《暂拟系统》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教学提要》否定了这一提法,理由是作为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最活跃,一个语素可以构成众多的词语,所以语素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语言”这个词是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  相似文献   

11.
<正> 传统语法认为:句子由词构成,一个成分一个词。所以词就成了各类语法教材论述的中心问题,这是“词本位”观点的表现。从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系统提要》)颁行以后,短语在整个语法体系中约地位和意义开始得到重视。《系统提要》本身就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论述了短语的有关问题。这几年,中学语法教学已由“词本位”转变到“短语本位”。 中学语法教学的重心的转移,说明了短语在各级语言单位中所处地位的提高。吕叔湘先生说;“传统的语法分析句子,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地位。”又说:“把短语定为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对于汉语好象特别合适。队语素到句子,如果说有个中间站,那决不是一般所说的词,而是一般所说的短语。”(《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短语本位”的观点认为,句子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更主要的是由短语组成。短语可以直接作句子的成分,这就解决了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分析句子存在的一些矛盾。 由词构成的短语这一级语言单位在汉语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中由小到大的五级语言单位,它们的组合规律具有一致性,而到了短语这一级,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都具备了。短语前承词、后起句,它不仅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大多数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带上一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改编后的小学语文第二册编排了 30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安排在“识字学词学句”之后。本册第三组是继“古诗”之后的课文教学。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识字;②词句训练;③朗读和背诵;④学习语言;⑤积累语言。教学重点是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本组课文的体裁有儿歌、故事;题材有写盎然春意的《我爱祖国》,有表现革命传统人物形象的《小八路》和《王二小》,有反映能客观地认识事物《我选我》的当代儿童,内容丰富有情有趣。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兼容了语文知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之”是《战国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复杂灵活,对《战国策》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之”的动词、代词、助词等多种词性及意义,从而得出“之”是一个兼类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读了施一新同志的文章《“胜况”=“盛况”》(见《中学语文》87年11—12合订本),受益非浅,觉得施同志的做法值得学习,同时我也想起了8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二大题的音形辨别题。其中第二小组中就有“盘跚”一词,由于许多考生不懂得“盘跚”同“蹒跚”一词,因而在这一小题上失了分。就目前而言,中学生不必把这类词作为自己的重点学习对象,但了解它是应该的。一般地说,这类词中,用来替换的词与被替换的词多是同音同义的(就某一义项而言),其用法是并列的,只是人们用的频率不同。象“胜况”一词,当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把人类的语言称作“词的语言”,“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像的”。法国语言学家马骞柯恩在《语言》一书中认为:“语言的主体就是全部词汇。”可见,构成任何一种语言的核心和主体都是词汇。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应该是词汇,应当把每篇课文应掌握的词语,作为授课的中心与重点来对待。  相似文献   

16.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或主要要求在于准确、鲜明、生动,这种观点确乎已经成为定伦。翻翻近年出版的写作知识方面的著作,就会发现这种观点颇为广泛。例如,《文章学概论》说,“议论文对语言的要求侧重于准确鲜明。”《怎样写议论文》在谈到语言问题时指出:“词要用得准确”,“句子要表达得恰当”,“句子与句子之间要合乎逻辑”;此外还要做到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词《贺新郎》“照横塘半天残月”一句的“横塘”,报刊上发表的学习文章多释为清水塘。如《红旗》杂志第十期吴庚舜同志的文章:“‘横塘’即清水塘”。对此,笔者颇有疑义。袭名已久的清水塘怎么又叫了“横塘”呢?“横塘”一词,究竟什么含义,抑另有出处呢?为弄清这个问题,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词句,我这里谈一点看法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19.
今天语言活动的内容是讲述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在开始为孩子们讲述故事之前,我提了几个问题:“小朋友,你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朋友?”这几个问题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难,所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请了  相似文献   

20.
语言课上,我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要下雨了》的故事。当我解释“乌云密布”一词时,我感到下面一阵阵的骚动。正在我疑惑不解时,一双小手举起来了。我说:“阳阳,有什么问题吗?”阳阳调皮地环视一下四周,抿着嘴不住地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