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钝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的: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敏锐、机智是每一位教师所永远追求的课堂智慧。然而,世间万物均有其两面性。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课堂教学中难得的“钝感”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福建教育》2011,(5):4-5
汪劲秋在《学前教育》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园本教研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家引领。而由于教师过去长久地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造成有不少老师不善于或不会自我反思,也不习惯和同伴互助,反而对于“专家引领”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如何帮助教师逐步摆脱这一教研“痼疾”。激励教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互助研修的能力呢?这时.教研人员可以在教研活动中表现得钝感一些。  相似文献   

3.
正在追求速度、效率,甚至带着功利性、浮躁色彩的社会,教育追求敏感力的同时也要有一些钝感力。正如渡边淳一所说钝感力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如果说敏感力是高明剑法,那么钝感力就是无招胜有招的无招;如果说敏感力是妙曲华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的今天,我们深知教师才是教研的主人。在园本教研中常常以“专家”面目出现的教研人员应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扮演好教研活动引领者、帮助者、推动者的角色,这一命题已迫切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在实践中,我们提倡“双线索”互动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明线是教师在前台对自身以及身边同伴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反思、  相似文献   

5.
正"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教育需要敏感,教育有时也需要钝感。教育的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教育的钝感,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按照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如此看来,敏感、钝感都是一种智慧,就看我们怎么去  相似文献   

6.
吕迅喜 《班主任》2023,(10):70-71
<正>“钝感力”一词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可解释为: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不过度敏感,坚定地奔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钝感力并不是指人的反应迟钝,而是在敏感的同时增强面对困难的耐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是一种快速忘却不快的能力。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快的事,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接触“钝感”一词,是前不久在网络上看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按作者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译为“迟钝的力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钝感”其实是一种大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别样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培养自身的“钝感”,在课堂上适时“隐身”、适当抱愚守拙,变得“迟钝”些,把聪明的机会、发现的机会以及得到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在老师示弱时让学生“逞逞强”。  相似文献   

8.
一线教师做教科研,要兼具敏感性和"钝感力"。较强的敏感性使研究常遇触媒,频获启发,拥有资源,建构基础;而一定的"钝感力"则有利于凝神聚力,专注焦点,由表及里,走向深入。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素养与基础的教师有必要在"敏钝兼修"的前提下,注重"钝感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我们需要敏感力。适当的敏感能让人拥有及时察觉别人好恶、生活习惯的本事,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在学习、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但我们同样也需要“钝感力”。  相似文献   

10.
“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但“钝感”又不等于迟钝,它其实是一种大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别样智慧。“钝感力”一词先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意为“迟钝的力量”。课堂教学中的“钝感”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抱愚守拙,故留时空,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促使课堂新境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子岚 《母婴世界》2010,(5):126-127
"钝感力"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2006年,他出版了集结其人生智慧大成的《钝感力》一书,并在日本热卖100万本。近几年,在处于高压快节奏的的现代职场中,"钝感力"成为白领口中一个时髦的词语。究竟什么是职场钝感力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钝感力,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所提出的新词。按照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可以看出,钝感力强调的是对待困难的一种耐力,对抗外界的一种能力,是积极向上的一种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杨林柯 《教师博览》2022,(20):56-57
<正>从字面上看,钝感力就是迟钝的感受力,也就是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不是迟钝,不是消极抵抗,从另一个方面看,它更可能是一种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将钝感力训练融入心理咨询对缓解大学生人际敏感的有效性.方法:对选定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并在咨询过程中引入钝感力训练进行干预,采用前后测数据对比.结果:通过6周融入钝感力训练的心理咨询辅导干预后,被试人际敏感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效果明显.结论:针对人际敏感问题严重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  相似文献   

15.
“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意为“迟钝的力量”。生活中的钝感力,是一种隐忍、包容、专注的处事风格。若将这种钝感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师有时需要“隐身”,需要“放下架子”,依据教学情境、教学事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从另一种方式来诠释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意为"迟钝的力量"。生活中的钝感力,是一种隐忍、包容、专注的处事风格。若将这种钝感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师有时需要"隐身",需要"放下架子",依据教学情境、教学事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从另一种方式来诠释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先生在其(钝感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一般社会常识的观点,即钝感胜于敏感,敏感的人未必比迟钝的人更优秀。他用生动的事例,剖析了从身体的钝感(睡眠良好、不易食物中毒、善于忍耐疼痛、更利于癌症康复等)到人际相处时的钝感(情绪稳定、能坦然承受批评乃至抱怨和讽刺、善于容忍和谅解他人等)所给予人生和生命的馈赠,  相似文献   

18.
正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所以,我们看待教育中的"钝感力"和"敏感力"的关系,也要用辩证的角度和科学的眼光来对待。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什么是"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发明的。按照他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正>教研活动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谋求教学高效益、获取最佳实施路径的教学研讨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力举措,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经济、最实惠的载体。但是,目前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有的还步入了误区。误区一:见人不见己。在教研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主动性差,没有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愿望,只是期望从人家那儿获得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1.从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感悟"钝感力"的内涵《钝感力》是日本学者渡边淳一的随笔集,从人际、爱情、事业、生活等角度讲述了"迟钝力量"的必要与优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钝感"不是单纯的迟钝,而是面对周围一切逆境因素,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