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文章对《论语》中的比喻作了穷尽性的归纳与分析,从喻体的选用、比喻的外在形式、内部结构等角度出发,在分类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不同类别的比喻的语言特色、表达效果,认为《论语》中的比喻形式简洁,表意丰富,为后世比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修辞美 1.比喻美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如话题为“互助”的作文,拟题“荒漠甘泉”,以“荒漠”中的“甘泉”喻困难之中的热情相助,从而以贴切的比喻增强文章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想象力的灵光一现,是语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恰到好处的比喻,常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其实,比喻应用得恰当,同样可以让数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算法、算理形象化、简单化、通俗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巾常用到它。提及它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体。但如果细细品味,比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略有差异。下面分别谈谈比喻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我们在写作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好的比喻能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使文章语言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名家运用比喻时常作精心修改,或添加,或删减,或加工。下面就一些具体的实例,看看名家是如何运用比喻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利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处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比喻用得好,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那么,怎样用好比喻呢?一、比喻要新颖相传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套用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才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了些,但却切中要害,其中真意是提倡比喻的新颖独特。所以,比喻要独特,要不落俗套,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看到用俗了的重复出现的比喻,他总…  相似文献   

7.
浅谈汉语比喻的民族文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比喻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体现汉文化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比喻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从而认为研究比喻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笔底生花:比喻所写的文章非常优美。也作笔下生花。鞭辟入里:形容文章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肯綮。包罗万象:形容文章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作品自由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白璧微瑕:比喻文章有很小的缺点。白璧无瑕: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有独特风格,不落俗套。不蔓不枝:比喻文章简洁。别具匠心:多指创造性的构思,另有一种风格。承上启下:指写作时承接上文并引起下文。出口成章:形容文思敏捷或言语精练。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用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春秋笔…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隐喻被作为一种修辞现象研究,人们把它当作一种形象地遣词用字的技巧。没有哪一个辞格像隐喻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隐喻作为一个辞格,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南宋词坛大力提倡复雅的词论,王灼与沈义父也都在各自的词论中提出了求雅的审美标准,标举出各自的审美取向:《碧鸡漫志》将以苏门为首的豪放词派追求情性、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创作追求,而《乐府指迷》则是以清真词为首的婉约词派含蓄柔婉作为其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社会文化活动,因此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规范的制约。苏曼殊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主流规范下,对译本《哀希腊》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通,使译文顺利地融入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这对通过翻译规范来研究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避免忽视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周易》和《老子》赋予其深刻的辩证思维,这些是先秦时期虚实产生的哲学根基,也为虚实在魏晋和唐宋的发展与演进奠定了基础。这期间虚实内涵的推进离不开先秦《诗》《骚》及散文创作的铺垫与实践。虚实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核心的元范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艺术创作手法,自古既有其萌芽,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比兴、象征、具象等手法是其不自觉的运用。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文艺虚实结合具有必然性。《诗》《骚》中的比兴、象征手法是后世“虚实”的“隐形”替代和早期“胚胎”。“虚实”产生前后与秦汉政论说理文及汉赋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张抛开现有新闻学概念,从新闻实践活动入手,抽象出了体现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和本质的“三元素”——“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文章通过对“三元素”的提出背景、内涵、对于当前新闻工作指导意义的分析.论证新闻理论创新应提“三元素”的必要性.也为新闻理论创新研究梳理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中国素来被称为"衣冠王国",在"冠"饰文化中,笄的设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设计表现更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因而,研究笄在中国古代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整体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玉娇梨》中副词“尚”的用法非常丰富,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文则分别从“尚”后面跟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方面来分析其在书中的出现频率、所属副词次类和所在句式。  相似文献   

19.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再"和"又"从语义上看都可以表示动作的重复,但是"又"的语义远比"再"丰富。文章分别从语义、词性、句法、语用等方面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