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间耘梦     
李燕 《上海教育》2022,(Z2):153-154
<正>3月,草长莺飞桃红李白,玉兰初放。春意渐暖的校园里,女初母语节的海报与学生作品刚刚在七一楼大厅亮相,正期待着一番热闹的景象。新冠疫情却悄然伸出手指,按下了暂停键。线上学习模式重启,停课不停学是抗疫的要求,更是学生的需求,成长不能延期,青春不能等待。为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居家生活、学习健康有序开展,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德育目标,女初“云间耘梦,童心守沪”系列主题德育活动同期启动。线上德育并非简单的互联网+,它是线上线下跨越时空的教育新模式。我校针对居家学习环境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优化各种教育元素,挖掘各类资源,设计与开展云端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德育生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等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活动,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4.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春 《考试周刊》2010,(31):222-22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本文主要探讨生活中的潜在的德育内容,倡导创设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德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是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德育如何渗透进现有学校文化理念当中?如何在学校文化中体现德育的育人效果?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深入解读、理解学校文化的前提下,将常规德育工作做实,在传统活动与项目上创新,增强德育工作、德育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才能使其独有的教育性、引导性、渗透性得以显现和发挥作用. 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富有实效,围绕学校"生活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要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家庭、社会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金建芳 《上海教育》2022,(Z2):24-25
<正>三月,重新启动曾经历过的线上教学,学校师生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惧挑战,向阳而生,踔厉奋发在云端,在线上教学期间建起温暖的互动之脉,让离开校园居家学习的学生享受来自云端的呵护与幸福,在居家抗“疫”过程中依旧能沐浴到温馨有致、文明守礼的校园文化滋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夏季节,能够拔节生长,绚丽绽放。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创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配合,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对于实现学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军芳 《天津教育》2022,(22):65-67
<正>德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良好人格以及品德的形成,也关系到学生的思想以及道德素养的形成。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思想、行为以及认知上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阻碍。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进行德育,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更好地提升德育的效果,教师应当将其生活化以及常态化,探索德育和学科教学进行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正>一、校本化是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加强学生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传统德育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学校的德育活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所颁布的计划框定的。学校只是循规蹈矩的执行者,没有自主权。受这种计划德育的制约,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学校方面来看,德育按上级要求内容进行,普遍缺乏个性化,脱离学校生活、脱离学生生活,重说教、轻体验,滞后于社会发展;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传统说教式的德育课,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如果把德育课程引入研学活动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德育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更能增强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德育契机,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开展生活中的德育体验,内化学生实践感受、拓展延伸德育生活化,强化学生德育行为等方式,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德育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绽放娇艳的德育之花。  相似文献   

13.
学校构建幸福德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多关注青少年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创新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推动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基础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同时学校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德育课可学可不学。大部分中职生经常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就睡觉或逃课。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  相似文献   

15.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16.
肖军辉 《教育》2015,(6):45
明确德育目标,确立工作思路湖南益阳第一中学地处益阳市中心城区,生源结构复杂多样,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学校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学校提出了"以培养学习素质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明确了"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德育工作目标,努力创建"科学与人文并举、智慧与品行并重、人本与规范并存"的和谐校园,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德育为抓手,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思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学习意向的变化是德育改革的重要依据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活动内容,一定的学习意向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及对理想、前途的追求和生活方式。奋发向上的学生,首先表现在学习意向上有较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上认真、刻苦,并制约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上跟学校要求保持一致。反之,没有确定的学习意向,或是模糊、错误的学习意向,就会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明确的自我期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背离学校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道德上的偏离。因此,充分认识和理解当代学生学习意向的文化特征,是判断学生思想面貌和改革德育观念、改革学校德育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教育中,以成绩论英雄的学校非常多,有 些学校甚至认为开展德育活动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时间,因此德 育教育一直是较为欠缺的一块。其实学校除了要重视理论知 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的重 要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学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促 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开展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 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管理工 作,提出相应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依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德育原则,体现新课改精神,树立德育新理念,寻求德育新方法,探索德育新途径。一、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相结合首先,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要经过一定的理论学  相似文献   

20.
<正>一.现行教育体制下农村学校的德育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甚至根本就不顾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1.重成绩轻德育。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成绩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工作流于形式。2.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内容空洞化。一切的德育活动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形成成果。课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