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人工智能建设是当前中小学体育发展的重点内容。本研究对“AI+体育”赋能的数字体育校园建设进行分析,通过数字智慧锻炼区、教学区、测评区三大场景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测评的个性化和精准化,为新时期小学体育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显著特征,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构建我国数字教育生态的重要基座。该文梳理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其具有基础服务、公共服务、智能服务等互联网平台型生态的基本特性,针对国家平台如何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构建了“资源赋能、数据赋能、连接赋能、技术赋能”四重赋能模型,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并在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创生、数字化能力培育、应用创新、管理者角色转换、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促进国家平台与区域教育数字化的协同发展,实现“平台共用、资源共建、生态共治、价值共创”的数字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3.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幼儿园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应用融合,管理高效率;打通在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园联系深度化;幼儿园物理环境智能感知可调,使幼儿备感舒适;技术融合创新,能识别幼儿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优质学习资源,记录和评价学习效果,使幼儿身心愉悦。智慧幼儿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适宜采用分层架构,从下到上依次为智慧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存储和访问层、智慧应用层和用户交互层,各层都可以在未来进行扩充建设。  相似文献   

4.
智能时代,高校内部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中国式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治理理念的革新、数字技术及数字平台的飞速发展共同催生高校“依数治理”的新生态。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并重新阐释其现代化价值,揭示出信息采集智能化、教学育人精准化、治理决策科学化、学习办公高效化、监测评估动态化、管理模式扁平化等内涵。为强化数字赋能,高校应从设施、平台、主体、理念、机制等维度探求高校数字治理转型路径,着力完善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数据一体化智慧平台、建设高校信息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及“自治”意识、构建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并警惕数字化转型中的“陷阱”,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数字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智慧教育平台赋能的教育教学形成教师、学生和AI技术三位一体、三方协同的智慧生态已成必然趋势.北蔡高级中学已经实现高一、高二两个年级Ai学智慧教育平台产品的覆盖,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了常态化、高频化的使用.基于各学科教师的使用经验,总结出一套教学模型;基于学生的使用效果总结出了一套自主学习模型.模型的应用是符...  相似文献   

6.
<正>用二次函数计算自己的投篮抛物线轨迹、英语课上也能发弹幕做数字作业、“课间10分钟”用操场大屏幕采集的运动数据进行比赛、教师亲手做出自己的数字化应用……从筑牢“数字基座”到启用“三个助手”,从建设智慧校园到打造元宇宙应用场景,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通过持续建设30所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以及200余所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在一场场教育变革中,从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环境、教学应用、数据治理、师生数据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7.
数字教育赋能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大变革与重塑.教育数字化赋能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促进教育现代化、加速教学改革创新,转变教师教学模式、构建体育教育新模态,关注育人质量、提升学生主动健康能力的时代意义;呈现出数字化教育赋能多场景育人的深度、多维度评价的广度、高效能教学的效度和智慧型治理的温度四个维度的形态表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支持体系和学生数字教育交互等现实困境与挑战.为此,要从构建“学校为中心的多场域整合”发展模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强化支持体系建设、优化教学交互生态四个方面综合治理,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纵深渗透和横向拓宽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信息化教学已经贯穿于幼儿每个年龄段,不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来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因此,幼儿园信息化教学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满足课堂教学、家园共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幼儿信息化教学的全面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武学 《四川教育》2023,(23):21-2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依托各级各类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创新开展空间应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实现“人人有空间”到“人人用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数字资源、信息服务、海量数据融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构建智慧教育应用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眉山市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智慧教体云平台,推动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助力眉山建设教育强市。  相似文献   

11.
随着AI、5G、物联网、大数据、传感与全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从VR、AR、MR到XR的不断演进,促使数字孪生技术开始走向应用并备受学者关注。其正从制造业、城市管理、医疗服务向社会其他领域不断衍生拓展,并在教育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数智融合驱动下,从“AI+大数据+学习分析”加持下的学习者数字画像,向“AI+5G+XR”与全息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孪生学习者的迭代更新,将成为AI赋能教育的一个演进趋势。数字孪生学习者基于“四个关键要素”和“五个基本原则”这一现实前提,遵循刻画学习者画像、仿真学习过程、预测学习发展、生成学习结果和共享学习智慧的生成过程,具有高度仿真、动态映射、虚实共生、迭代进化和智能应用的特征,可为“AI+学习者”呈现更精确的学习过程分析、更精准的学习内容推送、更科学的学习评价与无边界的学习生态;并助力学习者进行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行为调整、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体验改善、学习效率提升。因此,对数字孪生学习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可为数智融合驱动下的学习变革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与理 念的渗入,各级各类学校都掀起了一股“智慧校园”建设的热 潮。但对于智慧校园多是一种软硬件层面的建设,对于教学资 源的考虑,则更多的依靠互联网,对基于智慧校园平台的校本 资源建设,则更少考虑。本文梳理了当下教学资源平台的几种 形式,从校本的角度,对智慧校园平台下教育资源运用进行了 思考,提出教学资源建设的合理化设想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然而,目前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阻碍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进程。为加速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制定数字赋能政策,建好制度指南“强磁场”;建立数据管理机制,筑好技术应用“蓄水池”;搭建数字资源平台,绘好教育供给“同心圆”;构建数字治理体系,种好管理改革“试验田”。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推进,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任务,教育进入数字化发展时代。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旨在破解教学中的三重困境: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不高的主体困境、数字教学资源不足的内容困境、数字平台建设缺乏的载体困境。通过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资源供给、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的改进创新,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让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推动者、受益者,以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带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要求,培育具备高附加值与高成长性的高素质人才,并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本文从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逻辑旨归揭示了数字赋能与全周期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构建了数字赋能视角下全周期创业教育“三整合”模式、数字平台模式以及“五创+”模式,设计了数字赋能视角的全周期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数字技术-教育供给主体-外部环境”四螺旋路径和“学习-行动-塑造”循环路径。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创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拓展创业教育边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平台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新时代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以实验、学习、教学需求为导向,从单一业务管理逐渐向人员、设备、教学活动等实验室多维度管理转变。结合实验室管理平台时代发展需求,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App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将实验室管理业务与学生创新实践高度融合,构建新时代智慧型高校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吴坤明 《江苏教育》2023,(15):43-45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在行动,重在应用,贵在创新。赋能教育、助力教学、提质管理、增效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2.0)日益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南京市建邺区基于顶层设计、应用驱动、智能协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全域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助力学校管理提质、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增效,着力打造区域教育现代化名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新教育形态逐渐形成。智慧校园建设正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数字校园领域的一次变革和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最终达成教与学的最优化。因此,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出发点,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特征与实践途径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打造智慧生态的数字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宽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助推高校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全视野育人”“强化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全方法育人”“提升思政课程的师资水平,实现全目标育人”,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2)数字信息来源的碎化特征、数字知识传播的多元特征、数字教学体验的自主特征、数字交流表达的感性特征、数字资源生产的活化特征与数字反馈评价的精准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3)健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树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理念、培育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MR+党史学习”智慧基地建设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MR)赋能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实现思政课“师生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创新实践。“MR+党史学习”智慧基地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MR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势在必行,高校思政课应用MR技术空间巨大。但建成统一的教学标准、使用制度、评价机制、后勤保障和信息反馈等配套机制任重而道远,从智慧基地建设到课堂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