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情感文明作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创新的精神力量,能够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需要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以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站在“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擘画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4.
网络传播: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的背景描述出发探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发展方向。详细分析Internet和WWW等互联网的关键概念中所蕴涵的先验性假设,解释若干被人们所认识的互联网定律的意义,提出和论证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价值方程”的思想。为了回答有关网络传播的何以可为的疑问,作以网络新闻、网络出版、网络广告等领域为例,对网络传播业界的发展给予了学理意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技术治理是实现治理理性化和科学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技术治理驱动下的高等教育技术治理旨在通过技术工具提升其治理效能并塑造高等教育技术治理场域新秩序。高等教育技术治理的治理情境、治理结构、治理场域和治理效能等都会受到技术建构性、自主性、渗透性和目的性等基本特性的影响。从获取到驾驭、从内嵌到吸纳、从管控到服务、从祛魅到返魅是实现高等教育技术治理价值驱动、数据支持、模式进化、技术迭代的内在运作逻辑。在高等教育技术治理实践中需破解数据垄断、厘清技术治理幻象、防范专家政治和超越工具理性,倡导包容共享的信息平权,推进整体协同的体制改革,凝聚多元共生的权力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最大限度释放技术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效能,进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育部对高校的BBS整改的通知出发思考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以及虚拟社区的正负功能.笔者认为,虚拟社区是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而繁荣起来的,虚拟社区除了有社区的一些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特色.在本文,主要回顾了前人对虚拟社区的界定,总结了虚拟社区的特点,并选取南京大学小百合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虚拟社区的正功能和负功能,提倡为发展虚拟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制度化建设,促进有效平台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社会发展与国际教育相互关系变得广泛与深刻,国家已成为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有影响力的行动者.作为国际教育竞争的基石与国家经济竞争力领域的关键结构,学生国际流动被视为促进国家公共外交与培养全球竞争力人才的重要政策工具.全球范围促进学生国际流动的国家政策呈现既复杂又不平衡的特点.以国际教育战略与项目计划为发展先导、参...  相似文献   

8.
时代新人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优秀理论成果陶冶学生,提升学生知识素养;以中国共产党奋斗经验鼓舞学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民族复兴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最终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形成自觉奋斗意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行。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劳动教育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面对“育人育才”相统一的时代要求和“既劳动又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应进一步明晰劳动教育的建构路向,不断开辟劳动教育的新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具有较高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基层治理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准切口,承载着治理重心下移的时代任务与人民期待。在基层场域实现服务与空间的融合,不仅为社区服务碎片化、空间布局分散化、邻里关系淡漠化等难题提供了破题思路,更是明确了以空间承载服务、将服务嵌入空间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方向。以青岛市李沧区新时代邻里式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为例,可归纳出“空间设施改造—服务持续嵌入—邻里精神培育”的动态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党建引领、资源联结、共识培育的融合机制,为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规范化、可推广的解释机制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能动性的产生既取决于“有为的政府”“自主的大学”以及“参与的社会”共同作用下所创设的能动空间,也取决于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权力重新配置所创设的运行空间。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参与广度、程度和频度等三个维度。社会主体在治理结构统领下既有积极的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政府的限定以及大学自身接纳的限度。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及何以限为的阐释,揭示出社会主体能在多大范围、多强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的频繁出现是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自然折射、是学官制度带来的必然症候、是相关学术制度缺失的利益投机、是学者自律性迷失的庸俗表白。扼制高校学术失范必须多方施策:尝试学官分离、走高校管理的职业化道路;强化高校学术研究制度的实施与监督;深化高校的学习之风、强化学者自律、大兴诚实的研究之风,以纯净高校学术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惩戒作为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教育惩戒呈现出价值认识模糊、主体模糊、尺度模糊、实施效果模糊、救助反馈机制缺失等非理性发展态势。实施合理合法的教育是完善教育评价科学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推动个体自律的内在要求。因此,为实现教育惩戒理性回归,要善用多方载体,缓解和矫正对教育惩戒的偏差认知;明确监督主体,发挥家庭和社会组织在惩戒过程中的作用;细化尺度限度,各地方、各学校要因地制宜深化惩戒细则;完善权利救济,建立和健全学校教育惩戒申诉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智能时代仍然呼唤劳动教育,智能化技术会取代部分劳动岗位,但不能代替全部职位;同时还会倒逼产生新的劳动岗位;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劳动将永恒存在.智能化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全新的功能价值,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基本途径;树立劳动幸福感的必由之路;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面对这一趋势,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亟需从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转型重构.要理念先行,明晰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立场;要以内容为王,构建发展的劳动课程教材体系;要加强方法转型,善于运用技术优化劳动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19.
论政治认同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主要受信息时代、政治实践、认知框架、合法性理解、危机性认同和民心所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为此,政治认同才成为倍受关注的对象,研究政治认同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解放学习力"这一命题的提出,可视为江苏职教人在历经10多年课程改革之后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现实回应,其题旨在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在外围兜圈,必须切入到课改的核心地带——课堂。"课改"必须"改课",而"改课"的前提是对教育与学习的重新理解,其归宿在于解放职校生的学习力。记得2015年11月,国际学习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著名未来学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