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治国方略.严格执法是法制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法律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执法者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者的人格魅力,因此,提高执法者的整体素质、强化执法者的人格魅力在法制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存在无所谓,甚至是逆反等心理。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同心理是其教学有效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认同心理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的认同。想要构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认同心理可采用提升教师的可信度、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们是谁?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最新力作。作者在书中畅言了当今美国人民在认同问题上的困惑与迷茫,表达了对美国未来的担忧。亨廷顿的忧思同样在质疑现实的中国:当代中国人有没有核心的价值理念?用什么样的集体价值认同来整合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建议通过重构中国精神,通过向传统价值的回归以及党、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来建构新时期的普适性价值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基于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和费尔克劳夫"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话语分析框架的文本解读表明:从清朝、民国到当下的黄帝祭祀文化认同话语建构具有明显的嬗变特征。清朝(1723年)黄帝祭文互文性不明显,其典型的中国传统话语建构了"天子-家国天下"文化认同;民国(1912年)黄帝祭文具有明显的西方话语与中国传统话语碰撞产生的互文性,所建构的"中华文明古国"认同带有认同焦虑;当下(2011年)黄帝祭文中丰富的中西话语互文性建构出自信、复兴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掀起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中逐渐显露出许多社会问题。文章从空间视角探讨了城中村改造对村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了城中村居住空间、村籍红利、人群分类和文化滞后状况形成的对村民身份认同转变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化转型的社会性背景,提出在社会结构从二元结构已经走向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化结构也随之从二元走向多元,因而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也必然会随之转变,分析认同应该追溯到形塑认同的化场域上。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一体化建设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区域共同体的建设,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也成为东亚国家众多有识之士的奋斗目标。但是,相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成功,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却要艰难的多,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目前东亚各国缺乏文化上的认同。如果要想成功地实现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文化认同是各国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文化转型的社会性背景,提出在社会结构从二元结构已经走向多元结构的情况下,文化结构也随之从二元走向多元,因而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也必然会随之转变,分析认同应该追溯到形塑认同的文化场域上。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2.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对妇联组织的角色和职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组织的特性和新的社会环境,妇联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构了"非政府组织"这一新的身份。但组织本身明显的"官方"色彩以及应然性功能和实然性结构之间的冲突,为这一新身份的认同带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5.
国家是我们共同情感的归属,是我们大家的依靠,但国家认同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国家认同教育极其缺失。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失去了它,国家必将内乱不止、外扰不断。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国家认同教育,让国家认同成为全民共识。  相似文献   

16.
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相似文献   

17.
贺璐 《华章》2012,(34)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主流积极健康,但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为此,应结合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探讨如何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文化市场迅猛发展,各地相继组建了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监督检查本地的文化经营活动。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广泛深入,针对当前文化稽查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以探求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最终提高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是一位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其《儒林外史》所考察的不仅是文人士子的文化心态,而且探讨了封建文化发展同类吴敬梓所生活的时代 ,清政府 理学的学术地位,并且把程朱理学作为文化统治的理论基础。而吴敬梓由于受家学渊源以及颜,极大影响,反对程朱理学的注经解经、科举铨选制度、倡无秦原儒文化思想、《儒林外史》的创作体现了“原儒文化”的构建与破灭2。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