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数学与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独特而唯一、无限而自由,它们都是心灵的最高旨趣。《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首次出现“欣赏数学美”的表达,并在学段目标中分别提出“感受数学美”(第一学段)、“体验数学美”(第二学段)、“体验并欣赏数学美”(第三学段)、“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第四学段)的要求。数学美既有数学专属的内在美,也有外在的形式美。数学的内在美,指向数学的统一美、奇异美等;数学的外在美,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分析】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旨在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使学生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自觉尊法、守法。第五课内容对应的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课程内容部分第四学段(7~9年级)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1~3年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3~4年级)则新增了“感悟分数单位”的要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主要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其具体内容大体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侧重教学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角度出发,按照学段目标的要求,以语言学习与运用为核心,我们提出了“四美”诗歌课堂教学的主张,并对其进行了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北京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估计”第二课时。【课前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并没有提到“数的估计”相关内容,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中指出:“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语文新课标)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纳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针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阅读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认识负数”这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较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版课标的相关描述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把“认识负数”移到了第四学段(初中),但在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板块中增加了与负数相关的“主题活动1: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该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在真实情境中,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的颁布,阶段性与整体性、一致性一起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广泛关注。“课标2022年版”中有关“阶段性”的表述比比皆是,如:课程理念中,“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课程目标中,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并适度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旨在增加动手操作环节,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相对复杂的几何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是第一学段的“眼见为实”的“定性把握”,走向第二学段的“理性实证”的“定量刻画”的跨越,并为接下来的抽象概括奠定基础,其研究过程中丰富的数学活动和蕴含的数学思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学段)的阅读要点中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  相似文献   

12.
邵丽霞 《江西教育》2022,(43):56-5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量感培养有不同的要求。“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培养学生量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综观生活的实际度量,倘若忽视度量的体验,只是简单地记住被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排了复述课文的要求,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的要求,可见复述在第二学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主要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对简要复述课文的一些看法。一、梳理故事情节,奠定复述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内容相较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较大改动,主要表现为:学段划分更细,加强了学段衔接;进一步阐释、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要求;分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两类。研究者建议根据内容要求调整、充实内容;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形式;在第三学段适当增加项目式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3页信息窗1。课前思考:《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要求是:“(1)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合理述说数据分析的结论。(2)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呈现相关数据,解释所表达的意义。……”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3页信息窗1呈现了滨海市和临江市2008~201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的情境,借助问题“滨海市2008~201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呢”“临江市2008~201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标准(2022年版)》延续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四基”“四能”的提法,同时引入核心素养概念,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是“三会”。其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侧重体现抽象思想,“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侧重体现推理思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侧重体现模型思想。这也表明,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版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提出了“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如果以为这是第四学段的任务,与小学作文教学无关,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并不是完全分学段割裂的,其前后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创作文学作品”自然是较高的要求,但在小学阶段也需有足够的铺垫。事实上,从统编本教材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就是“我来编童话”。“童话”无疑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三年级学生才开始习作不久,就列入了教材的写作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一、单元指导思想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6年级到7年级学生要“能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评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及“围绕题材,提炼主题,采用平面、立体或动态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俞雯 《语文学习》2023,(1):29-35
<正>一、项目的缘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语文新课标”)对于第四学段(7~9年级)整本书阅读提出“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的要求。并提出了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根据读书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课前思考: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的内容,编排在第二学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的教学需要在“了解四则运算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中的加法模型是表示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我们应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整体目标,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寻找真实的学习起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支持,让学生体验不同情境下加法模型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结构化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