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2.通过实验活动,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师:同学们,你们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三角形?(生举例并交流,师揭示课题)二、预习反馈1.创造三角形.师:你能用准备的材料创造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运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三角形并交流)师:同学们通过摆、围、折、画等不同手段创造出这么多三角形,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都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生交流并完成书23页第1题)2.深化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认识正负数”的内容,在新课标出台之前,是安排在初一教学;新课标出台之后,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将其安排在五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否接受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又有何区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学这一内容在目标定位上又有何区别?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获得了一些体会和启示。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过程记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3.
4.
5.
<正>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的教学注重以课时为单位开展,使得课时与课时之间的教学内容缺少联系,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编排和课时壁垒,以单元为单位整体深入剖析教材,这样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找准教学起点,把握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关注概念的现实背景,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三角形是基本的平面图形之一。苏教版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三角形的认识,帮助学生充分经历建立表象到形成概念的完整过程。第一次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重点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体会“面在体上”,初步建立三角形的直观表象,能根据表象识别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指—画—说—想”等活动,形成对三角形概念的概括性认识,即“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相似文献
8.
认识正负数的内容,在新课标出台之前,是安排在初一教学;新课标出台之后,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将其安排在五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否接受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又有何区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学这一内容在目标定位上又有何区别?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获得了一些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设计思路】这节课教师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新的数学教材,强烈的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需要寻求“中介”,找到联系它们的环 相似文献
12.
观察——认识结构特征新课开始,教师用投影机打出下列图形,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师:上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生:学过的有长方形,它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还有正方形,特征是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相似文献
13.
高小娣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5):40-43
<正>整体性、结构化是数学课程鲜明的特质。2022年版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应该充分彰显整体性和结构化,并据此来培育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结构化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在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抽象地认识”到“形象地理解”,从“记忆性储存”到“意义性建构”,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概念本质,实现整体建构。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为例,从整体建构的视角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把握概念本质,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14.
一、猜一猜:感受分数的存在师:在你们心里,最小的数是几?生:0。师:我把0的“家”安顿在这儿。板书呈现:师:比0大一些的数是——(1)接下来是——(2,3)板书依次呈现1.2.3:师:我们学过的0、1、2、3均可以标在数线上。再往下是几?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其教学的难点。为此,多数教材通常安排让学生选取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活动,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进而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一规律。课堂教学流程虽然大抵如此,但具体操作及如何正确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角色作用,合理施用“收”与“放”的教学策略并非易事。下面,笔者结合此课的两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些数学课,学生难懂,教师难教,难点难突破。这些“难课”大多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且是数学结构性知识的“种子课”,涉及学生知识迁移及应用能力生长的关键节点。教师若不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误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势必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就是这样一节概念课。本节课内容处在小学几何教学的第二学段。学生在第一学段对三角形已有直观认识,能辨认三角形,会用三角形拼图,已学习角的认识和分类,并且四年级刚学习了“垂线”。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一、分辨图形,揭示课题。 教师用幻灯出示锐角、钝角、直角三种角的图形,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之后,教师又出示下图,要学生观察图形、回答问题:屏幕上有哪几种图形? 相似文献
20.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低,空间观念弱,接受几何知识感到困难。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几何概念的特点,在利用直观图形、模型,形象演示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发现图形的特征,再通过比较的方法,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掌握其知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