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五四”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第一人称小说之先河。在《呐喊》、《彷徨》收集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三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选取了心灵抒写的新视角,对人物的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使之“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又借感性化而呈现出来”,不仅展现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且有作者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美学》指出,文学及一切艺术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语言,形象,都属于“外在的形状”;“而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即内在实质。它体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魄,风骨和精神”,是作者的审美意识,渗透充溢在艺术形象之中,隐存与表现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进行的是一项能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他们首先要沉浸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进行深入的探索、思考,然后把从中获取的感受、思想融入到文学形象中,用感性的形式显现社会历史的真实,传递出一代人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蜕变的历程。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黑格尔《美学》卷一)因此,作家是现实生活和作品之间的桥梁,作家的感情思想在特定的历史生活中孕育成长,又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显现。如果我们把作家当做聚焦点,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做全面的考察,不仅可以达到对作家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还能够由此反观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触及到作品的基本风貌和格调。  相似文献   

4.
再现、表现与创造文艺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还是主观精神世界的表现?从古希腊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了两千余年。单纯的“再现”论或“表现”论均有其片面性,那么“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论呢?从一定的角度着眼,这种观点是无可非议的,比较全面的。因此,不乏持此论的书籍文章。不过,要进一步探究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的特殊本质,更准确、深刻的提法应当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而从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人类的创造物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又都是创造。但在文学中,再现、表现、创造是既互相联系,也互有区别的三个美学概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三毛热”迅速席卷开来,笔者也被“卷”了进去。前边虽已写过《真情应在淡泊中》,对三毛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评介,但总感到意犹未尽,想再写点什么与广大读者共勉。著名作家郁达夫说得好:“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三毛的作品,是她自己货真价实的“白叙传”。这种“自叙传”,一方面在作品里保持住三毛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作品里所描写的内容都经过了三毛自己的内心体验,是她自己的内心里折射出来的光芒。正如美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用感性形式表现了超过日常的更高的实在,比现实生活更接近于心灵。他用艺术作品与心灵的接近来论证艺术作品高过现实世界,可见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心灵"地位之高。他又指出,心灵是世界的原因,是最真实的;但是仅有心灵的真实是不够的,心灵需要与普遍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状态。本文从《美学》中艺术作品与心灵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艺术作品展示作为真实的"心灵"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一“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两半合起来才能说明文艺的本质,才能说明文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反映(再现)和创造(表现)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文艺的反映不是机械直观的,而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进行的。这样,文学艺术必然包涵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必然包涵客观事理和主观感情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集中体现了这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对现代艺术作品进行了解读和剖析。“精神化”的理念贯穿其中,“精神”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也是支撑审美价值的内在关键,它通过外部的感性因素表达出来却又高于表象。理解“精神化”与现代艺术作品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美学理论》这部呕心之作。  相似文献   

9.
《野草》的写作意图、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说,主要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说,主要是对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有的说,认为仅仅“面向内心”和仅仅“面向世界”都不对,《野草》的每一篇都是既有面对现实世界的斗争也有面向内心进行自我批判;有的说,主导思想倾向是积极地战斗、讽刺和批判;有的说,苦闷、仿徨、颓唐的情绪是这本散文诗的主调.还有其它说法,有代表性的是这几种.我们是赞成主要表现作者自己内心世界这种看法的.这不仅由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散文诗是心灵的歌,它不侧重于描绘客观世界,而强调用形象直接象征自我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从综合各篇的主题、题材和表现方法中可以看出:《野草》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的确有别于鲁迅杂文的针砭时弊和小说的再现现实.这个集子虽然也有一些篇章尖锐地攻击时弊,但更主要的用意还在表现作者求索的愿望、斗争的豪情、思想矛盾的解剖以及由现实触发的感想,等等,换一句话说,更主要的是表露自己内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审美知觉理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知觉包含呈现、再现和想象、思考三个阶段,它们是和审美对象的感性、再现对象和表现的世界相吻合。审美对象的显现首先是呈现于欣赏者的肉体,而想象则使审美对象的再现对象呈现出来,审美知觉中的思考是“依附性思考”,也是一种情感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繁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她从压抑、追求到爆发、毁灭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旧时代个人、家庭、社会的悲剧命运。而再现于戏剧舞台上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对该人物的形象的设计表现出曹禺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不是以论道为思想宗旨,它开篇明义提出文之为德的思想,其“德”的观念既不是个人品行也不同于道。从它的历史演变来看,是一个含有感性特征的经验概念,符合文学艺术的特征。道是本体论的精神观念,德则是道的感性显现。德一直与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刘勰以传统的德言说与孔子的文言相结合,创造了《文心雕龙》以言辞论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体系,而不是将文作为道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思人类精神现象、精神境界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感性有限而趋向于理性无限的过程,也是把作品的艺术情思内化为读者生命的过程,具有净化心灵人性、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给人以自由的愉悦和满足。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也是一种哲学运动的效果史现象。享用哲学的乐趣虽然与选择哲学的自由有关,但必须考虑要选择的哲学在当代哲学视域中的位置和在艺术作品解读视域中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不说“画”而说“写”,这是很有意味的。“画”指向客观对象,是从再现的角度看问题;“写者,泻也”,发自主体的心灵,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问题。表现是心性的表现,情意的表现,所以必然重情意的抒写而轻形貌的描绘。人的心性和情意在本质上追求自由,而“逸”是自由的纯粹境界。  相似文献   

15.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同时又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艺术的分类有两个标准。一是内容标准。艺术的内容侧重于主观表现的叫表现艺术,比如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等;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叫再现艺术,比如雕塑、绘画、小说等等(现代派绘画、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写意画”等情形有些例外,它们以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为主)。二是形式标准。这主要看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是什么。大致说来,物质手段有三种,即音响、形体、语言。这样便可分作音响艺术、造型  相似文献   

16.
唐渊 《四川教育》2008,(9):46-4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因,“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巧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状态。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疑难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激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撞击,进行再创造,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17.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6,(12):26-27
教育艺术.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作品。因为文学艺术可以育人、育德、育魂。然而,不好的文艺作品也可能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他们在阅读与欣赏时。是需要疏通、开导的。有入主张要进行欣赏距离调试。我是同意这种主张的,因为单靠“防”与“禁”是防不胜防,禁不胜禁的。  相似文献   

18.
苏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反对阐释》一文中声明阐释是智性对艺术的报复,主张从直接的感性体验人手来了解艺术作品,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以削弱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极具有叛逆色彩的先锋口号,试图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一种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并向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发起了挑战。然而,“反对阐释”也充满了任何复杂的理论都难以避免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承认再现和表现的统一是文学艺术最基本的特性的话,那么,现行的一般文艺理论或文学概论的教科书关于典型化的定义和论述都是具有片面性的。例如《辞海》是这样定义的: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包括概括化和个性 化两个方面,即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各种独特个性的人物和具体的矛盾冲 突反映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阶级面貌。这两个方面在创作过程中是统一  相似文献   

20.
名词术语:表现;再现;艺术形象;文学。理论知识:再现与表现在文学中的体现;再现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后的再现,是包含着主体的审美趣味、理想的再现,而非机械地模仿、实录。表现,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物和景,都是客观事物。即使是直抒胸臆吧,也是有所感而发,也不是纯粹心灵的东西,而是过去的、现在的,由过去、现在联想到将来的,总之,不是凭空而发,而是有所依托。由此,也就可见再现与表现,存在着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但又不是半斤对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