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恰恰30年。在这30年中,郭沫若以充沛的革命激情、横溢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坚强的毅力,在文学创作、历史考古研究和翻译等方面,辛勤耕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人类文化积累了一份珍贵的财富。新文化运动的30年中,郭沫若是以开路先锋称名于世的,几乎他的每一部新作问世,都激起过评论或讨论。1932年,李霖曾收集当时评述他的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的文章,编辑成一本《郭沫若评传》出版。此后,有关的评论仍然不少,特别是1941年,重庆、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土,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优秀的剧作瘃。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中,剧本的创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我国各个伟大的历史阶段中,都不断地从事于剧本的创作,先后共写了十八个剧本。这么多的剧作中,就题材来说,除写于一九三七年的现代剧《甘愿做炮灰》外,其余都是取材于古代历史。郭沫若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表现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歌,加之受到外国诗剧家如歌德等人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剧作也多是诗剧。后来,由于作者创作体裁的扩大,技巧的更加圆熟,就以多幕话剧为主了。其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写成的历史剧《屈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研究成果的评述,以时间为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早期史学成果的评述郭沫若从小受旧学的熏陶,尤受儒家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今文经学”的影响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研究的根底。在日本学医期间,他逐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十批判书·后记》)这使他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史剧、小说的创作和翻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研究成果的评述,以时间为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对早期史学成果的评述郭沫若从小受旧学的熏陶,尤受儒家思想和“离经叛道”的“今文经学”的影响较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有研究的根底。在日本学医期间,他逐步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十批判书·后记》)这使他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他除了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史剧、小说的创作和翻  相似文献   

5.
1925年后郭沫若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由原先的汲取的姿态逐渐变为批判的态度。20世纪30年代之后,他的文学作品中,基督教文化色彩已鲜有痕迹。透过历史背景,我们发现,这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有密切联系。郭沫若作为一个善于把握时代风潮的文学家,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必然受到两者的影响,而后期他转变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基督教文化只能作为其文学创作素材的源泉,而非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作家文学思想的形成依据,一是社会环境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发展契机,这是外部条件;一是“母根文化”的影响为其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这是内在依据。撇开所谓主流文化的影响,从客家文化视野的角度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内在的逻辑论证,认为郭沫若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客家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天然血缘承传的潜在关系;客家文化的深厚浸染,锻造了郭沫若的创作品格,这是郭沫若文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其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一面从事繁重的文化工作,团结鼓舞进步的文化力量投入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伟大斗争,一面又以旺盛的精力,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思想史、农民战争史、历史人物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为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一番整理,以期揭示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贡献。一、抗战时期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广泛研究1、对先秦诸子的批判“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一…  相似文献   

8.
《冉庄文集》是冉庄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后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多方面取得可喜收获的集中体现。冉庄以大量优秀的山水诗受到普遍关注,偏重于作品的道德价值,其散文创作饱含诗情,立足当代,取材广泛,有较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冉庄文集》还收录了他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先秦关学史研究,卓越地将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识及其美学史结论融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经验理性色彩。他以青铜器皿上的器型、铭文和纹饰为切入点,从业经抽象的线条、图案和组配的结构形式,发掘其审美意味,彰显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和历史性的深重涵值,并首次原创性地运用青铜器花纹来解读和确定关学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郭沫若以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理想为核心,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宏深语境中考察关学现象的变化,反转过来,美学现象则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的表征,呈现双向互涵相协之关系。郭沫若同时兼具了青铜时代的社会史和美学史的开山祖身份和地位,他对先秦关学史精神、特征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说。郭沫若坚守实践美学观,从社会文化实践层面上加以解读、阐释和动态说明,他所进行的是社会学、文化学的美学史研究,所形成的论述话语和逻辑结构,至今仍是治先秦美学史学者的范例。他采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器皿学、文字学等原理,独得先例地创造了“标准器论”和“波动论”,这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研究,进而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方面是世纪性的创获。他谛听远古美学史的“心音”,从文物和文献出发复原和复现美学史的现场。郭沫若先秦关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缘自科学的实证精神、先进的方法论、优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创作于1923年至1936年,作家灵魂深处的民族忧患意识促使他对一系列先秦历史人物进行了反叛性的创造改编,其笔触沉入人性深层,将过去宏大正史压抑下的欲望、情感等永恒命题成功地释放出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作浪潮中一朵别具异彩的浪花。笔者拟从历史意识和表意姿态两个方面探索郭沫若历史小说中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同般 《都江学刊》2001,13(4):14-16
郭沫若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猎较多。本文力求从郭氏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联系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中外神话、《诗经》、民间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甲·研究郭沫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郭沫若的存在浩瀚若海洋。仅以一九六六年以前出版的《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作面面观,就有了诗歌二卷,戏剧二卷,小说散文三卷,自传四卷,文艺论集二卷,学术论文四卷。真是才华横溢,汪洋恣肆,要在这水上泛舟,谈何容易。而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的研究尤令人却步;其原因盖在于资料短阙,众说纷纭。加以郭沫若的泛神论与浪漫主义五光十色,要作科学的论定,更非“望梅止渴”所能做到的。然则研究郭沫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与鲁迅并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象李白、杜甫之于唐代文学一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且还在于他的成就之辉煌,是我国有史以来所罕见的,他的名字早已列入世界文化名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因其人格与文格的善变而为世人所诟病,但他在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存在,要真正走进这位文化巨人,理解他多变的人格与文格,自然绕不过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癫狂与理智。癫狂使郭沫若小节不保,但理智又让他大节不亏,宏观审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史各个风口浪尖的真实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郭沫若的一生:“白玉有瑕,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15.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因病在北京谢世,继郭沫若、茅盾之后,又一位"五四"文学巨匠告别了文坛.当时,报刊上登载过不少悼念文章,总结他在新文学创作事业中的辉煌成就和在教育事业上的重大贡献.但在这众多的缅怀悼念文章中,差不多都有一个失实之处.即把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说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历史,考古著述宏富,现在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考古编的文字和文学编中涉及史学见解的篇章约有七百多万字。仅就他旅居日本十年中(从一九二八年三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所著古文研究的书来说,据他自己统计就有十种,共十帙二十五册。为了帮助读者阅读这些著作,兹对其中十种书名诠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70年的文学创作,对应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在前30年和后40年,存在不同的发展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探索意向,但都显示了社会主义体制下文学生产的活力,文学创作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其标志是产生了带有不同时代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仅以小说为例,前30年为当代文学史留下了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后40年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作品为标志,有一大批长中短篇小说跨入了经典的行列。盘点这70年的共和国文学经典,对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下文学生产机制的独特性、变革过程及其不同的文化效应,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院图书馆资料组和中文系资料室合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业已在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夕印就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集子是为配合文科院校郭沫若作品的教学和研究而编的,分上下二册。上册共32万字,分三辑:第一辑为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同志论郭沫若,以及他们与郭沫若同志的通信、诗词唱和;第二辑为解放前后对郭沫若及其主要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第三辑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经验谈。收辑  相似文献   

19.
宁夏的文学创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在困境中徘徊,主要表现在创作和评论两个方面;宁夏的作家群没有形成气候;作家冲出宁夏的意识比较淡薄;生活积累欠丰厚。在评论方面,缺少专门的文学研究机构设置和专职研究人员;评论文章没有形成势头;经费不足也是一个方面,影响交流。我们应正视现实,跟上时代步伐,极早摆脱困境,繁荣和发展宁夏的文学创作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