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甫 《新闻实践》2009,(12):20-22
寓言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理念,这种理念是对表象新闻的扬弃,开启了写作者的主体性空间,允许新闻写作者介入合理的判断以及意义。寓言新闻是一种灵活的表达策略,它既遵守新闻的规则,也在规则的背后设有伏笔,因此是一个一箭双雕的策略。我们在这里提出用寓言新闻的概念,试图开启新的新闻表达空间,尝试一些新的新闻表现手法,为新闻实践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写作》是新闻业内很优秀的学习刊物,是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学校。对我们这些喜爱写作的人,也是一本优秀的辅导教材。2005年第11期中,“记者节专题”栏目的郭洪新、祝璐、李蕾等6人的文章,亲切感人,他们热爱新闻事业,坦露心迹,“收拾心情,再次上路”“随时出发”,像出征的战士那样冲锋陷阵,不辱使命,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多么优秀的新闻战士!《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一文,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危险,看到了他们崇高使命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读《追索新闻的真谛》一文,令人动容。新一代新闻人与新闻前辈在马兰村的情景,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3.
<正>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愉悦的情感。人们在文学艺术、戏剧影视、美术体育等文化领域对美的追求是无可争议的,那么在新闻中有没有对美的表现和追索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新闻除了给人提供真实全面细致的事件之外,也还要给人以美感。什么样的新闻事件会给人以美的愉悦呢?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代表先进思想、意识、观念,突显进取、奋斗、以及美好情感的新发生的人和事……这样的新闻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给读者和观众震撼力,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和鼓舞人,达到对美好的人和事物的弘扬,对丑的阴暗的人和事物的鞭挞。  相似文献   

4.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行行业业也有它的职业精神。唯此事业才会辉煌,人生才会壮丽。那么.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它锻造出的一代代新闻人又是怎样完成使命的?它将对后来者有多大的启迪和影响?本期新栏目《难忘的采访》将向我们的读者展开新闻史的画卷,一位位在新闻长河中搏击的勇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通过一次难忘的采访。通过一个采访中引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边走边悟     
主持人的话:每一天,作为记者,我们都在路上,或穿行于街道里巷,或深入乡镇山村,与各种各样的人亲密接触,将最鲜活的新闻与资讯,告知广大读者朋友。面对那么多人,经历那么多事,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条条新闻,还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很多。他们让我们感动,每每想起便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涤;他们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面对纷繁的生活;他们让我们成长,那些不同的人生状态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博大与包容。
  那些没有删去的电话号码,那些依然在头脑中记忆深刻的面孔,他们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和成长的途中给了我们超出文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伯加特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在全球新闻界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都知道西方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因而刘少奇同志曾说:“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学习西方的写作技巧。”但是他们最初对什么是新闻的解释又是幼稚可笑的。他们认为,人是有群居和好奇的特点。喜群居则必然对传播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好奇则必然要寻求刺激,那么,诸如金钱、美女、犯罪、坏事等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新闻了。在这种错误的主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传播溯源由于新闻的起源问题不可能找到直接的证据,我们只能运用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它进行综合性考察。解放后的新闻学论著一般都这样认为,新闻传播是随着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人类一出现就在群体中生活,他们聚在一起劳动,必然要进行信息交流,新闻就  相似文献   

8.
在飞逝的岁月长河里,新闻是一种“易碎品”。但是,当我们以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回首近半个世纪以来那些中外新闻名篇佳作时,会惊奇地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令人难以忘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写作者本人比绝大多数新闻同行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他们更善于让新闻背景“说话”。  相似文献   

9.
新闻编辑中的艺术美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非寒 《今传媒》2011,(6):143-144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创造美、热爱美的天性。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任何事物上都体现着;我们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审美心理无一不得到升华。新闻活动也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审美创造活动,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大都也是通过新闻作品来进行展现的。而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应研究新闻编辑中的美学,从而建构新闻编辑中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10,(13):93-97
三、远离偏见 如果不能远离偏见,那么路透社就不成为路透社了。我们是“无国别”的新闻机构,我们的编辑室欢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是我们要求所有的员工把他们的国别和政治放在路透社门外。这种中立是我们新闻品牌的特点,使得我们能够从事件、冲突、争论的各个方面进行报道,除了准确、公正的报道之外,没有任何议程。我们的客户和我们的新闻源因为这种品质而珍视路透社,这也是我们所有路透人为了保持它而工作的一种品质。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叙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新闻叙事文本话语主体的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必须将叙事者与写作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新闻叙事人进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主题性报道,它主要是上情下达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面对新媒体时代,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电视主题性报道正在失去观众,失去市场。然而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日渐激烈,我们发现,正是有了新媒体的出现,电视主题性报道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他们正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那么,电视主题性报道如何引入新媒体思维来为己所用呢?本文以电视主题性报道栏目——《新闻启示录》为例来阐述。  相似文献   

13.
众筹新闻在我们国家是刚刚兴起的一种模式,众筹新闻很多人还对其概念模糊,它的性质特点我们还在慢慢的探索中,它新奇的生产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的方式,在中国众筹新闻还没有深入人心,那么它的发展状况和前景还是值得我们分析的。  相似文献   

14.
王善忠 《新闻窗》2013,(1):90-91
我们应当知晓: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在变,每一个时代正因为它的变化而极富特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时代感。而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特征,可谓是一个“策划”的时代。今天,我们无不体会了策划对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及如此的需要它。那么,人们每天离不开的新闻更是如此,好新闻尤其需要策划。所强调的是:我们策划的并非是新闻事件,那我们面对新闻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策划的就是我们的新闻文稿。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09,(3):8-8
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多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事实的背景出发,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实际上,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我们正确地理解新闻很重要。《新闻与写作》的刊训写得很好:我们追索新闻的真谛。这也是追求新闻真相的一部分。当然追求新闻真相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揭露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捍卫着道义和责任,他们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其自身形象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新闻的声誉如何,有没有说服力、感召力的问题。军委江泽民主席对此十分关心,在视察军报时明确要求我们:“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我们的新闻是有着崇高声誉和威望的。这不仅得益于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辛勤而出色的工作,而且得益于他们在人民群众中所树立的美好形象。他们首先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其次他们拥有渊博的学识和锦绣的文笔。人们因为相信他们的人品,所以相信他们的文品,…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一词在我们的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事实,或新闻信息。一是指新闻作品。“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事实的策划,有如企业在公关工作中,策划、制造出一些新闻由头,以便让新闻机构报道,那么这是不足取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反映、报道事实。如果他们的活动本身也成了新闻,如“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活动,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不应刻意为之。否则他们的活动就有制造新闻、甚至使自己成为新闻之嫌,就会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作品的策划,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品只有如何构思写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记者采写的消息,往往见事不见“人”,消息写得枯燥乏味,可读性不强。线与点: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新闻,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重要的、新鲜的事实的一种形式。凡是新闻都不可能没有人的活动。从新闻采写的角度看,如果把新闻事件比喻成一条纵向的线,那么,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具体时间内的举动、言语和思想,便是这根线上具有横断面意义的点。单纯只给受众一条简单的线,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能从纵向的线上截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横断面作为点,通过具体的描写,使点与线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厚重浅薄精彩散淡而已。如果这话不错,那么,一个个业绩卓著的新闻人,当然就是一本本新闻教科书。值得庆幸的是,历史没有漠视和忽略他们——古今中外,出版过许许多多新闻人的传记。当我们把散落在书山书海里的新闻人传记集中起来,潜心阅读,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