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春 《政治课教学》2014,(10):39-40
缺乏情感态度目标培养是目前教师培训中最普遍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情感态度的学习是一个塑造情感态度的过程,具体到教师培训中就是教师在接受培训前后,对待所学知识、能力的态度,以及是否愿意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它们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除设计好“知识”这条显性课程线外,也要铺设好“情感”这一隐形课程线,以便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参训教师的“情”与“意”,达成较好的培训效果。笔者就本人曾参加与组织过的培训案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3.
<正>一、促进教师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十九大报告明确"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可以说,中国教育尤其是教育的最为核心的元素——教师,迎来了真正的新时代。教育问题的本质是教师问题。抓教师,才是真抓教育;抓教师队伍建设,才是瞄准了教育问题的要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教师培训工作者、研究人员及其所支撑的专业机构,在教育行政  相似文献   

4.
重视隐性课程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无意识对人产生影响。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由于成人学习更习惯于从交往中获得经验和启示,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对成人学生的影响更大。隐性课程不仅影响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还影响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要积极利用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特点,精心设计和建设成人教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来的,属于一种“不说话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控制的“隐形课程”主要有师生关系、教室布置、突发事件处理等。这些课堂教学中潜在的因素如果处理得当,教师就会创造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进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以上三个方面的“隐形课程”谈谈自己的心得。  相似文献   

6.
7.
自60年代课程理论研究者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后,隐性课程的研究一直呈方兴未艾之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辨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隐性课程的思想在本世纪初杜威 ( J.Dew ey) 〔1〕和克伯屈 ( W .Kilpatrick) 〔2〕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只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966年杰克逊 ( P.W .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 ( 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尽管其历史不长 ,但研究的势头颇强 ,很快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3〕道德教育理论家认为 ,隐性课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课程理论家则认为 ,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不少哲学家则从哲学的角度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澄清 ;等等。我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介绍和…  相似文献   

10.
重视隐性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 《湖南教育》2005,(16):34-35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和手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这一目标同样是可以通过德育课程去实现的。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在于育德性,具备这一特征的课程有两类,即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指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公民课等,是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课表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以及道德、情感、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隐性德育课…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相对的。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促进课程研究发展的功能,个性品质发展的功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中的参与式教师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培训是与教师的成长发展紧紧联系的。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目标。参与式培训在实施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着自身追求平等、互动、自主、发展的教师培训理念。1.参与培训的教师是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协作者、合作伙伴参与式培训中的教师不再是只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不再是单纯的受训者、学员、学生,在培训中被动接受和消化信息,而是培训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协作者和合作伙伴。这种主动的参与可以表现为教师有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学习侧重点和内容的权利,有权调整已经由专家确定…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转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合作者。如果说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活动空间,那么它更给投入其中的教师带来了最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也给学校乃至更高一级的教师培训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近两年的研究型课程开设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如何使教师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4.
《2005课程》的颁布是90年代以来南非课程改革的高潮,为了实施这一新课程,南非政府采取“阶梯模式”,以组织研讨会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这些培训对推广新课程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师培训重点放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不是具体实践的操作,培训时间过短,缺乏必要的后续支持等,对此进行反思,可以给我们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提供些许启迪和思索。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会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隐性课程的作用开展更高效的英语教学,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为此,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教师隐性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隐性文化与隐性课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教育中,大学教师通过显性课程作用于大学生,发挥现实的影响力。同时,其自身的隐性文化以隐性课程为载体形成可能的影响力,为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大学教师需提供良好的隐性课程内容,了解大学生的隐性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大学生的理解,使可能的影响力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些地方的教师外流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关心教育事业的人的极大关注。教师的外流现象概况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况:“显性外流”和“隐性外流”。 “显性外流”是指正常的教师外调。“隐性外流”则是指隐蔽而不公开的外流,即人在学校,实际上暗中干其它事。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经常请病假、事假,自己帮别人做生意,赚外快。 其二,上班时消极意工,养精蓄锐,一下班则全力以赴从事第二职业。  相似文献   

18.
围绕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因素这一问题,提出教学中重视教师形象和语言的“首因效应”,加强师生情感沟通,重视“信息差”产生的作用,促进英语课堂多维输入等“隐性”因素,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好、利用好信息技术,各地的学校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培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疑难杂症”,让人忧虑,针对这些“疑难杂症”,我们该如何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0.
结合对中职培训需求分析认为,中职教师培训要找准切入"点",立足于教师的培训现状,要贯穿一条"线",着眼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打实基本"面",致力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开展对中职师资培训,努力建成一支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师资队伍,"点线面"的结合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