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学者研经治史好言“实事求是”,既表现为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更成为治学规则和学术观念.清代史家在“实事求是”观念的影响下,一扫宋明以来空谈天理性命的治学风气,建立起求真考实和无征不信的学术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书绝少、史学极不发达的必然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特多,史学空前兴盛,“史”、“史  相似文献   

3.
钱大昕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考史大家。他在吸收和借鉴前人考论结合的治学特点和严谨考订的实学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史理论和方法。他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总纲和“开导”、“嘉惠”后学的考史目的,以及“叶年代”、“揆时势”、“察苦心”的治史态度,不仅使钱氏本人在考据学上贡献卓著,而且作为方法论对于史学研究和学术批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一代国学大师,尤其以史学成就为盛,这与他以学术为性命,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无中西、学无古今、提倡“二重证据法”治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郭沫若称之为“新史学的开山”。  相似文献   

6.
本刊特约周先生撰文谈谈治学经验,现将其《我的史学研究与史学观》一文刊载。我们深信,周伟洲教授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和道德风范会使每位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7.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收入《陈寅恪集》的数十篇这类文字进行解读,进而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试图梳理出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县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新学先驱,现其一生治学,广博丰硕,新论选出,然考其学术研究的轴心则为历史学。诚如其友林志钧所说:“知任公者,则知其为学虽数变,而固有其坚密自守者在,即百变不高于史是现已。”①的确,梁启超的学术研究虽以“务广求博”称闻于时,文、史、哲、经均有所涉猎,然史学是其所长,影响亦最大。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料学和学术思想史等方面建树颇多,并开拓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9.
史学研究对文献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学科,注释与参考文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史学论文的水平、作者治学态度与学术道德修养。史学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不但量大,而且其标注规范也较严格。由于受传统学术规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研究生很容易产生“非主观性失范”;而在论文中作“伪注”则属于“主观性失范”,情节恶劣。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失范都会严重影响学术诚信。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确保论文工作量饱满,加强学术能力训练,重点监控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降低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梁廷枏先生是近代广东著名的爱国学者,其治学领域包括经、史、诗、词、曲等方面,而史学尤为突出,可谓超越流辈、独树一帜.梁先生治史领域大体不脱岭南地区,其中,<南汉书>、<粤海关志>、<夷氛闻记>堪称先生在岭南史方面的代表著述,通过对这三部书作的述评,可帮助我们认识梁廷枏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及地位.  相似文献   

11.
嘉庆元年,清王朝已现颓败之象,但考据学家仍囿于烦琐的训诂考据,纷争门户而不思救挽。为扭转学术风气之偏,章学诚刊刻《文史通义》,并借此构建新的史学体系,一方面倡言史学,为史学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提倡“学术固期于经世”的治学宗旨。  相似文献   

12.
钱穆、张舜微二人,均被当今学界视为“通人之学”的国学大师。两人对刘知几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窥见其各自治学方法、旨趣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解读两家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史学有权威,先生其一人……后生不能忘,治学好精神。(周谷城《题词》) 柳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大史学家、大图书馆学家、大教育家。他一生“爱校馆如家,视书逾命”;“学问渊博,教学认真”,成才之多,人所莫及,事迹十分感人,使人“永世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根据“明道”与“经世”的宗旨,提出了他的独特的治学理念.章学诚的治学观不仅是对当时的学风和世风的批判与指责,对当今青年学子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有其重要的借鉴价值.章学诚的治学观主要可以概括为“学以致道”的治学宗旨、“去名保真”的治学态度和基于实践的治学经验等.  相似文献   

15.
世人谈及读书治学的勤奋和刻苦,常用到这样一联精辟的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书山”、“学海”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书山”、“学海”源于“学山”、“学海”,最早见于汉代大学者  相似文献   

16.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对《经传释词》“与”字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研究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史籍产生极早,但“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儿的出现,却要比史籍本身的产生晚得多。“历史”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才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的专名。这种情况,应是当时史在王官、史书绝少、史学不发达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猛增,史学空前兴盛,“史”、“史记”这些旧有的简单名词术语,已反映不了客观实际,于是,“历代史”、“历史”、“史学”这些崭新的词儿,便应时而生。据《魏书高昌国传》载,北魏孝明帝正光  相似文献   

18.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治学博通,成就卓越。钱大昕治学,以史学为中心,是18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为史学的发展做了一系列努力:提升史学地位,使经史并重;开拓史学研究范围,完善门类方法;倡导实事求是学风,对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齐思和的史学成就与他本人的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以维护“史学的科学性”为前提阐述其史学功能观;在史学著作的文字表达方面提出“有则更好,没有也可”的观点;在什么是理想新史、编纂新史的步骤与组织形式等方面齐思和也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0.
余英时的陈寅恪研究是其整个史学研究中的一部分。通过分析余英时对陈寅恪晚年心境的探讨和其在陈寅恪研究中反映出的特点与前后变化,可以从其他视域反映余英时的史学思想与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