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不当互译引起许多麻烦。文章简述了龙的三种译法,并分析了译文背后的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在借鉴、吸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应努力保持和发扬我国民族的特性,并尽可能向世界译介本国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使汉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使中西方文化最终将实现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4.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本质即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立场,有助于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最大限度地将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译介,以此使得其他国家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同时,在多元文化语境大局下正确看待“归化”与“异化”,有助于以尊重包容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的译介。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使“归化”与“异化”走向极端,尝试以“沟通与交流、维护多元化语言和文化多样化”为翻译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使其最大限度共生共享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情理对峙”是传统文化之下个体生存的一种典型处境。长期抒情文学传统包含了由此产生的大量“悲情原型”,此类阅读经验参与民族主体性的构成,并在叙事艺术兴起之后以“苦戏”的方式延续和加强。在详细分析两部早期中国电影“苦戏”模式的基础之上,广泛论及了中国主流电影及电视创作,说明这一传统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及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各个方面已经开始走在世界前列。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得到宣传和开发,特有体育文化也登上了“民族大舞台”。通过组织举办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和文化交流,充分融合传播媒介力量使民族特色的社会体育实现跨文化传播。重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打造中国独有的社会体育品牌,增强社会体育独特魅力,提升体育文化的知名度,建立社会体育文化与旅游电商产业相互融合新模式,打造“社会体育+旅游”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和海外华侨同胞的统称,它包括人数最多的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它的文化极为丰富和多样,是由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经过互相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各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就可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民族团结问题是“中国梦”实现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所以,一定要搞好民族关系,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争取尽早实现“中国梦”。文章对“中国梦”的含义及如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80年代,周氏兄弟以花山岩画为原始素材的油画作品引起广西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寻根热”,使花山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再次解读和释义。周氏兄弟用现代的艺术观念去激活古老的文化精神,为中国艺术精神融入当代世界艺术提供了通道。从周氏兄弟的绘画作品切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路径,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去”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以一种特殊的姿态顽强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重申《战国策》的尚“胆”精神,即是为宏扬民族传统风貌中的威武豪迈。广义的“胆”,除了胆量外,还包括魄力、毅力以及与偏重内心“体认”相对的崇实精神。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热勃然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发人深省的、有着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寻根”小说和诗歌,表现出作者清醒的文化意识和重铸民族之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站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立场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情结,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现象产生的“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所要回归的艺术境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体“怀旧”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个体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当今社会,“世界的”越来越多,而“民族的”则几乎消弭殆尽。然而,中国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变得冷漠起来,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现象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祖国下一代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世界上的每一民族都有其特定的传统文化。我们把体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切物质设施、制度规范、行为习俗与政治思想统称为"民族根"文化。我国的"民族根"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典型性尤为显著。只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文化反思剧”置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总体过程中,分别从社会学与戏剧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反思剧”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一)作家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观照历史与文化,努力从现实的社会人生挖掘传统文化和积淀,从而使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戏剧中不断深化;(二)剧作家们在“寻”民族传统之“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民族戏剧艺术之“根”的追寻,从而将西方话剧的“写实”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古文经学派大师章太炎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章太炎发挥了先锋作用,对传统国学的存续做出了特别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