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梅曾亮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原籍安徽宣城。是桐城古文家姚鼐的高足之一。姚鼐晚年主讲鍾山书院。梅曾亮与管同、姚莹、方东树号为姚门“四大弟子”。后来,他考中进士,在京任职。当“时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所传”(吴敏树《梅伯言先生诔辞》)。据吴敏树等所记,彼时江西的吴嘉宾、浙江的邵懿辰、湖南的吴敏树、孙鼎臣、曾国藩、杨彝珍、广西的王拯、朱琦、龙启瑞,大概皆通过梅曾亮而接受“桐城派”的“义法”。“桐城派”的影响是通过梅曾亮而扩  相似文献   

2.
<正> 戴名世是清康熙时代一位卓有建树的古文作家。关于这位古文作家与当时古文主潮——“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解放以来研究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戴名世不属“桐城派”。如贺珏在《戴名世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合刊)中说:“戴名世虽是桐城人,又与方苞同以古文著名,但他与后来的桐城文派理论和风格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戴名世虽不属“桐城  相似文献   

3.
姚莹,字石甫,号明权,晚号展和。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侄孙,他既是一位爱国志士,一位正直勤勉、颇富政绩的官员,又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在任台湾道时,他“保(山严)疆,挫强敌,反遭谗谴,然朝廷未尝不惊其忠勤,海内引领望其再用。”(《清史稿·姚莹传》)正由于他“却敌台湾”,“守御有方”,因而虽遭谗谄,卒被起用,乃至“名  相似文献   

4.
<正>嘉庆、道光年间,桐城派的传衍主要依赖于秉持古文义法的姚门弟子。其中,陈用光、梅曾亮、方东树、管同、刘开、姚莹、左朝第等人堪称翘楚。他们各以所得,传授徒友,有力拓展了桐城派的传播范围。不仅如此,因政局窳败、时弊丛生之故,他们拥有强烈的事功意识,饱含浓厚的经世情怀,这凸显了桐城派文人群体在嘉道时期的新形象和新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士人心忧天下、济世利民的宏大抱负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5.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又因曾一度隐居故乡桐城南山,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他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戴名世“是一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实推他为开山祖”。因《南山集》案而惨遭腰斩,成为清朝文字狱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刘开谢世于亳州安徽亳州三中李绍义高一语文课本中选有清代文学家刘开的《问说》一文。关于刘开的身世,尤其他的逝世情况,为一般人所不知,有必要作一介绍。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著名作家刘开,生前曾旅居亳州,并谢世于亳州,葬于城东郊芍花丛中。其墓木棺土冢,冢前...  相似文献   

7.
《古文辞类纂》《古文辞类纂》(以下简称《类纂》或姚选)是重要的古文选集之一,选辑者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县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  相似文献   

8.
入清以来,桐城派作家咸以文章气节,彪炳史册;至若巩固边陲,保卫国家,敢于反侵略,堪称爱国思想家者,当首推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自号“幸翁”,桐城人,桐城派中期作家。1808年中进士,历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等县县令,1838年,擢任台湾兵备道。后因抗英被逮,贬官入川,再罚进藏,1848年引疾归里,1850年再起用为广西按察使,旋病死军中。 姚莹“平居慕贾谊、王文成为人,故其学体用兼备,不为空谈”。怀有“任天下之志”,渴望振兴祖国,但面对清迁腐败,国事蜩螗,却深以国家前途为忧。文朋聚会,高谈纵论,剧饮大醉,挥泪痛哭,发抒其忧民之心、爱国之情,其子姚浚昌在《重刊中复堂集后序》中,追述他的父亲:“嘉道之际,……,因之水旱偏灾,海内重困,国用匾乏……府君甫弱冠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故人聚处剧饮大醉,往往纵论欢呼,至于痛哭。或摅发为文章,虽未有设施,识者已知为天下材也”。 姚莹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在《康藏纪行》中呐喊:“热血者,视天下国家事皆如己事”。为什么姚莹拥有坚实的爱国思想基础?这不是偶然的。 一、清贫家风自幼熏陶。姚莹出生于翰墨世家,从小接受清寒家风的影响,终生清贫淡泊,廉洁自持。“余十岁患痘症……第以贫不能延医”,上学时“各怀二饼日中食之。”“贫不能  相似文献   

9.
部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狱中杂记》一文选自《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 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字凤九,又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学者称望溪先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生于康熙七年(1668,卒于乾隆十四年(1F49)。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他论学宗法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文章推崇韩(韩愈)柳(柳宗元),讲究“古文义法”,要求词语“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流传于世的有《方望溪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等,其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惟《左忠毅公逸事》以及这篇《狱中杂记》,描写现实,暴露黑暗,堪称名篇。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他所生活的这八十二年里,清王朝一方面对外用兵,  相似文献   

10.
入清以来,桐城派作家咸以文章气节,彪炳史册;至若巩固边陲,保卫国家,敢于反侵略,堪称爱国思想家者,当首推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自号“幸翁”,桐城人,桐城派中期作家。1808年中进士,历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等县县令,1838年,擢任台湾兵备道。后因抗英被逮,贬官入川,再罚进藏,1848年引疾归里,1850年再起用为广西按察使,旋病死军中。 姚莹“平居慕贾谊、王文成为人,故其学体用兼备,不为空谈。”怀有“任天下之志”,渴望振兴祖国,但面对清迁腐败,国事蜩螗,却深以国家前途为忧。文朋  相似文献   

11.
闵萃祥,字颐生,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是晚清颇有名气的古文家,著有《式古训斋文集》。作品中反映了不少爱国思想,他还曾参加过《华亭县志》、《松江府志》的编纂工作。郑振铎编选的“晚清文选”中  相似文献   

12.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凤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桐城派古文屡遭世人的诟病。林纾虽为桐城派辩护,却也“论文不能不取法乎上”(《春觉斋论文·述旨》)。毫无疑问,林纾是想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古文法程,他说:“即桐城一派,亦岂能超乎韩、欧而独立耶?”还引证钱虞山“当力追古学,勿流连今学而不反”的话(同上注),其“取法乎上”,明显具有探本溯源,力追古学的意思。同时,林纾在推奖桐城派之余,对此派文章也有微辞。如云:“桐城之短,在学归、欧”,作  相似文献   

15.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开的《问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第281页,1991年4月版。引文中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其中,“况流俗乎”一语,向我们表明了前文的“朋友”一词,并不包括“世俗之人”。(“流俗”这里指“世俗之人”,见课本注释)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世俗之人”也是有朋友的,只要是“交谊深厚”,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称作“朋友”。可见课文中“朋友”这一概念的外…  相似文献   

16.
方苞对诗     
方苞,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创始人。他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就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  相似文献   

17.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又字梦榖,以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充四库全书馆编修官。辞官后,历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等江南著名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著有《惜抱轩全集》八十八卷,编选散文集《古文辞类纂》,流布极广。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主要代表,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等散文名篇传世。这些文章在状物写景方面意境开阔鲜活,多有佳句,如写黄昏登山远眺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八字,凝练简洁,气象生动;写石立潭中以“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一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散文史上,“桐城派”几乎无人不晓,“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尽人皆知。“三祖”中,刘大櫆才肆气雄、诗文并盛,且上承归、方,下启姚鼐,渍渐“阳湖”,故而清代的古文家很推许他,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并因之而“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周永年、程书昌语)。 刘大櫆身为“桐城派”的开派宗师,名垂当时,生徒学子麇集门下,“守其微言绪论以道学,肖其波澜意度以为文及诗者,不可胜纪”(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但他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之神对他的播弄:科场连连不登,贡生以终;或许这又是命运之神对他的恩宠:时乖命蹇遭遇坎坷,才造就了一个旷世之才而使他在文学上独享千古之荣。  相似文献   

19.
刘开为桐城派大家姚鼐弟子,文名重于一时。有关他的生卒年,存在多种说法。近有学者根据刘开文集中的自述,得出刘开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卒于道光四年,享年三十六岁的结论。笔者经过考辨,认为文集中的自述是不可信的,刘开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卒于道光四年,享年四十一岁。  相似文献   

20.
一姚莹(1785—1852),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年号展和,又号幸翁。嘉庆十三年(1808),在他二十四岁那年中了进士。早年游幕广东,后在福建、江苏任知县。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在一八三○年特旨提拔他为台湾道。晚年任广西按察使。姚莹渴慕贤能,鄙视奸佞,立功励名,诚挚务实,居官廉洁,但个人却是“至今官(厂解)外,盖头无一椽。”(方东树《寄石甫》)也正如他自己在《峡江歌》中所歌咏的:“江水如此使我清,得葬清波死亦足。”可见其人品的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