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巩立娇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巩立姣左脚着地时,左腿向抵趾板方向摆动下插积极,左腿几乎伸直,左肩远离抵趾板,形成了良好的侧满弓姿势,但躯干扭转不够充分,左肩内扣控制的不太理想,左腿肌群退让性工作和由退让转为克制性工作能力比较薄弱。(2)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右腿运动形式主要是以小腿发力侧蹬、踝关节蹬伸为主并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运动。该阶段巩立姣两脚站位相对较宽。肩的转动快于髋,肩髋扭转动作保持的不好。(3)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铅球速度有两次陡增,但第二次球速增加与右肩再次发力有关。(4)加速阶段,巩立姣铅球位移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均短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和我国第一代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12名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铅球的速度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时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先相同后不同的运动特点,且铅球的速度变化存在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优越的身体形态条件是成为世界一流铅球运动员的基础;在滑步开始阶段奖牌获得者就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速度,滑步和最后用力阶段与其他运动员没有太大区别,过渡阶段要高于其他运动员;过渡阶段奖牌获得者的肩轴和髋轴平均角速度大于其他运动员,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奖牌获得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速度增量和加速度;出手速度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与运动员各自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其在萧山、苏州的田径大奖赛和石家庄全国田径锦标赛中最好成绩动作的技术进行解析,从时间、空间和时空三方面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1)李梅菊的右脚蹬转的不够积极,左脚的有效制动和积极蹬伸的能力欠缺;李玲的主要用力点不突出,左侧肌群预先拉紧程度不够;李玲的左脚距抵趾板距离较大;巩立娇的上体抬起和发力较早,出手角度偏低,但是出手速度大于其他两名队员。2)现役的三名队员与前优秀铅球运动员相比,出手的高度没有差距,但是出手的速度仍有较大的差距。3)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左臂的运动学特征,发现在最后用力阶段左臂摆动的速度、轨迹以及在铅球运动员身体转动至正对投掷方向时左臂急速制动的时机。左臂摆动时引起身体姿势的变化。对于能否正常发挥出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素质潜力,对于铅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健将级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5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男子铅球决赛的五名健将级运动员为对象,数据采集采用影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健将级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运动学指标与专项成绩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阐述了各运动学指标与专项成绩之间的灰色关联高低及其对成绩贡献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等,从时间、空间和时空3方面特征对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除李梅菊外的2名队员身体重心最大速度值较小,铅球速度加速提升的时机较早;2)虽然这3名运动员的出手高度都比较理想,但除巩立娇外其余2名队员的出手速度值偏小,除李梅菊外的2名队员的出手角度偏小;3)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不同时期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名优秀铅球奥运选手分别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和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比赛上最后用力技术录像分析,揭示河北省新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上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巩立娇2011年前半年的竞技表现水平和背向滑步推铅球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前半年巩立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成绩稳定在19.85m左右。在技术特点上,巩立娇过渡阶段肩、髋扭转角较为合理,肩轴和髋轴的角速度偏低,过渡时间较长;最后用力阶段起投速度偏小,速度增量大,出手高度较为合理,出手速度快;双支撑时间较短;单支撑时间较长;工作距离较短;出手角度偏小。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新老两代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李梅菊等在2003年石家庄全国田径大奖赛上的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前国手李梅素、黄志红和隋新梅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国新老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在A.C.D.三个动作阶段呈现出时间节奏短成绩高的相关性。其滑步后左脚下压的时间节奏长,虽然与成绩呈正相关,但这是一明显的错误定型。如果缩短滑步的时间,改进左腿过渡步动作阶段的错误动作定型,其铅球成绩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有文献,运用录像观察法对网球运动中正手击球的握拍、准备动作、引拍过程、击球和随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发现,提高击球力量的重点是发挥躯干力量,重视人体运动协调链的整体性;头部姿势对于击球力量和动作连贯性具有潜在影响;击球随挥动作可以微调球的落点和速度,对网球肘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投掷项目最后用力躯干三维运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后用力动作在投掷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它是有机体在多种合力作用下完成的。以往在对投掷技术的分析基本是限于平面的研究 ,利用生物力学进行三维的分析研究甚少。通过在这方面对投掷诸项最后用力躯干动作的运动进行研究 ,并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了最后用力躯干绕额状轴、纵轴和矢状轴三维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对改进投掷技术教学效果、完善技术动作概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力学和数学分析等方法,建立了铅球投掷距离与铅球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三个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程计算,通过作图逐层对影响铅球投掷成绩的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和定量分析,分析了三个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尤其是明确了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的影响,为科学的训练、选材以及成绩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旋转推铅球的技术分析与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研究资料与个人多年训练体验相结合,对旋转推铅球的技术分析及训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拟建立科学的教学训练模式,以解决我国大多数铅球教练员、运动员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掷技术原理来讲, 器械飞行的远度主要取决于出手初速度, 而最后用力阶段是其获得速度的主要来源。为适应现代推铅球技术的发展, 文章扼要地提出最后用力开始的时机, 分析影响最后用力效果的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最后用力效果的途径, 对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在技术和理论方面做点滴补充。  相似文献   

17.
旋转推铅球技术优势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两种推铅球技术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旋转推铅球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8.
篮球急停跳投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停跳投具有起跳突然、速度快、出手点高的特点,是篮球运动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运用三维测力平台系统,测量运动员一步急停跳投和两步急停跳投时所受的地面支持力;分析急停跳投阶段地面对测试对象的作用力、测试对象的腾空时间、垂直方向冲量等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对急停跳投技术各环节中的运动生物力学规律和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推铅球技术的演变过程和动作技术的力学分析与研究发现:现代推铅球技术的“出手角度”,往往低于传统的理论角度(38-°42°);“出手速度”是影响铅球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出手角度对其影响不大。只有重视出手速度的教学与训练,才能优化提高掷铅球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