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指一种价值信念与价值实践的关系。宗教信仰可以对道德生活准则起“核准”的作用,从而使践行这一准则的道德主体产生神圣体验;宗教信仰使宗教道德主体具有道德信心从而成为一个“自律”的道德主体;宗教系统往往利用全部人类文化成果支撑其特定的道德修养与教育。宗教道德可以分为信德(信仰)、主德(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诫命(具体道德规范)等三个不同层次。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宗教道德,就必须对这三个层次做具体分析。从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宗教道德及其修养、教育的理论构架和具体策略中均可离析出许多学校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于“以德治国”的方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从哲学常识角度看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是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前提 ,社会主义道德是为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进步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3.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原则除具有道德原则的一般共性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道德原则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原则必须是直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5.
传统技术道德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所具有的道德调节作用上的分析,即技术如何调节人类的道德行为。这一传统方式主要基于人本主义的设定,即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严格边界,人具有道德自主性,技术是无自主性的。但是会聚技术、大脑植入、智能环境等新技术带来的根本问题逐步取消人与技术之间的严格边界,技术与身体彼此融合介入,并且以新的形式影响着人类道德决策。理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超人类主义的态度,必须超越传统的技术道德调节形式。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两种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与复合关系。只有在超人类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分析新技术与人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复合关系——及其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内引论”认为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要求是内在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经济;“外灌论”则认为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正是道德失范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才能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出现的偏差。从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内引”与“外灌”的辩证统一才是合理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道德调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实现形式,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当前这一道德调节模式主要有自然道德权利模式和人类道德权利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必须建构一个以“人-生态”结构均衡关系为中心的新型道德调节模式取代这两极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与现实的关系、现实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关系这三个层面拟题,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每一层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就会在全面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基本趋向这一课题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同步论。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一般规律上,认为道德将随着社会进步不断丰富其内容,在体系结构和形式上也趋于完善。但这并不排除道德发展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前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荣开明(一)今天是昨天的延续。谈论当前的道德建设首先必须对改革开放17年来道德建设的状况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和总体评价。这是谈论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对于这个基本点,前几年学术界在争议中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即所谓“滑坡论...  相似文献   

11.
“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儒学知识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知识伦理学相当发达,突出表现在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把握上。儒家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总体上讲,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回答是: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这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好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体育伦理作为应用伦理,以体育作为母体还是以伦理作为母体,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的观点认为,体育伦理是以伦理为母体的,以伦理为母体,必然得出体育伦理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这个一般前提下,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也是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竞技体育领域中道德与利益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竞技体育的利益集团、竞技体育利益的种类和形式、以及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和一致性进行分析,并探寻与论证我国竞技体育利益调整的原则及操作意义“。这一看法有其中肯之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的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但是我们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在另一个星球上,而是在地球上,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的世界上,不可能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就表现为人的品质、行为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也就是道德问题,其中包括“科学道德”问题。恩格斯说:“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科学道德”就是科技界的职业道德。胡  相似文献   

14.
培养“发展型道德”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负担的任务。重点分析了“发展型道德”的涵义,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道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发展型道德”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成长过程中,个体道德价值与社会道德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处理好个体道德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的关系,至关重要。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个体道德价值的取向和实现,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道德价值的总体方向和任务的目标。看一个教师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就应该是看其是否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他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师德规范。教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是,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7.
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必须区分市场经济的两层含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道德堕落现象,其根由不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在于市场经济实际运行中人的经济活动。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进步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如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官德败坏、公德意识淡薄、失信现象泛滥等,而这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政治制度不完善、传统熟人道德关系的局限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政治制度、培养公德意识,兼顾私德作用、健全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理论,加强对现实道德关系的研究,改革伦理学的现状,克服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充分发挥伦理学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这是—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当然,不能把这一任务仅仅归结为对现实道德关系的描述,伦理学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应当为当代中国人提供关于道德的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评价标准的体系,而这一切又必须符合广泛性和先进性、现实性和理想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伦理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伦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形态?本文想就这几个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精神伴随着校园文化热潮的不断更替,经历了由萌发到觉醒,一度部分畸形,然后又实现复归的演变历程。因此,当代大学教育必须直面“自我精神”问题,同时又必须时刻把握“道德”对“自我”的适度调节,避免走向“泛道德化自我”和“绝对化自我”两个极端状态。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自我观”,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