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运动训练中提高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训练分别叫做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在运动训练中通常包括有氧和无氧代谢两个过程,只不过供能比例不同,我们可根据有氧和无氧供能的比例来安排训练内容和选择训练方法(表1,表2)。表1是说明在不同专项的训练计划中可以培养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应安排训练时间的百分比。例如,一个1600米跑运动员的训练,在训练计划中应有20%的时间进行速度训练,25%有氧训练,55%无氧训练。表2是说明不同训练方法对速度、有  相似文献   

2.
要想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必须要保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不高,那么其也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从乒乓球运动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不能不承认,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也正快速地提升,如果不能指导运动员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就无法对高难度的技术进行掌握,也很难对高强度的比赛进行适应。而在各类身体素质因素当中,体能是最为基础的一项。目前,国内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代谢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论空白。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有氧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我国235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结果。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子高于女子;耐力性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如用相对值(%Vo_2max或%Wmax)表示时,则性别差异消失。提示:在运动中女子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与男子相近。把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相结合,对运动员的可训练性和易训练性进行评价,在耐力性项目选材中可能更为有效。本文提供了我国男、女少年运动员无氧阈的正常值,可供科学选材及运动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4.
肌肉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是涉及肌肉工作时的能源问题。在现代训练中,它是设计训练方法和选择训练手段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讨它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对更好地进行科学训练,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肌肉收缩时三磷酸腺苷的主要再合成反应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如一部运转着的机器,无时无刻不消耗着能量。人体运动时,能量的消耗率增加,并随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更多,可达人体安静时的几倍到几十倍。研究指出,肌肉活动时的能量来源,极其复杂。并非直接来自三大营养性质(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身体发育、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及体育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从身体发育、有氧工作能力、无氧工作能力及体育行为等方面对湖南省4年级男女学生进行研究,并以2年级学生为对比,旨在探索已停上体育课2年的4年级学生上述体质指标的变化趋向,为更有效地培养体魂健康的大学生以及改革大学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为湖南省文、理、工、医、农5大类专业学校的2、4年级男女学生共计600人。身体发育指标为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有氧工作能力指标为12 min跑的距离,并在赛晚当天和跑后次日清晨测定了受试者的基础心率,跑后即刻测,用Brong自感用力度量表测定其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pp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且有生理保健功能。本文在分析维生素pp参与物质代谢的基础上,推断出维生素PP对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建敏  宋永旺 《体育科研》2018,(4):65-69,88
目的:研究和揭示小轮车泥地竞速比赛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特征。方法:对3名广东省重点运动员在赛前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锦标赛赛时进行全程心率和赛后血乳酸进行值测试和分析。结果:(1)在模拟赛、全国冠军赛和全国锦标赛赛时运动员每轮比赛的最高心率都达到个人峰值心率(HRpeak)的90%以上,平均心率达到88% HRpeak以上;(2)每轮比赛赛后间歇期平均心率处在67%~70%HRpeak的中等强度心率范围,且整体呈上升趋势;(3)全国正式比赛赛后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模拟赛,达到最高乳酸训练区(血乳酸值大于15 mmol/L)的强度。结论:小轮车泥地竞速项目不仅对运动员最大无氧代谢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要求运动员具备优秀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8.
400米跑是短距离跑中最困难的项目。它除要求运动员有很高的速度外,还要有极好的速度耐力,因此弄清400米跑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关系对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00米跑,在短短不到1分钟的跑程中,约需氧20公升左右。人体是不可能在1分钟内吸入这么多氧气的,即使是优秀的400米运动员最大吸氧量也不过每分钟5——6公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验法,对123名9~17岁男子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和无氧代谢能力发育状况进行测试与分析,探讨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成分与无氧代谢能力的发育特征及两者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速度滑冰运动供能系统分析及短、长距离不同的供能要求,表明了要合理地安排各种负荷强度,必须科学地确定强度标准,提出利用B—LA指标和简易方法评定三种能量单位,为教练员、运动员科学安排负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实验对象为接受专业和业余训练的运动员68名(男),采用MONARK868功率自行车作为测试仪器,以Vandewall(1987年)建立的F—V方法测定最大功率。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力(P_o),速度(V_o)值的大小及其组合模式与他们所具有的无氧能力强弱和他们从事的项目有关。同时也提示,利用F—V测试方法提供的P_o,V_o值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评定不同对象的无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24名男篮球队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跑台测试、因子分析法等,采用跑节省化、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对篮球运动员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篮球运动员跑节省化的修正值在第一公因子中载荷最大,在第二、第三公因子中跑节省化相关指标的载荷量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在第四公因子中只有跑节省化时通气量;跑节省化、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三指标在评价篮球运动员有氧耐力时,跑节省化指标优势明显。提示:跑节省化可以作为评价篮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姜文凯 《体育与科学》1998,19(5):12-18,24
本文回顾了15年来运动医学研究室在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运动的应激和适应性两个主要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学、中医药及生理仪器研制等研究课题。介绍了综合应用上述成果于运动员选材、医务监督、医学评定、体能恢复及健身康复等诸方面的进展,并评价其学术水平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笔者多年亲身从事中长跑训练的体会和经验,特别是参加第24届奥运会3000米跑赛前的训练,结合理论学习和参阅有关文献,认为根据项目供能特点.不断提高混合代谢跑量在总跑量中的比例,是提高专项成绩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利用原子核的磁性显示出复杂的化学剂混合物中原子核数量及情况的一种新技术。目前已成为无损伤性检测动物和人体代谢的新方法。道森(Dawson)等应用~(31)P核磁共振方法,在低温条件下,以离体蛙腓肠肌为研究对象,发现由于氧供应不足,肌肉中乳酸堆积,氢离子浓度增加,使肌肉中PH值下降(目前针刺肌肉活检取样证实安静肌肉中的PH值为6.9,剧烈的缺氧运动时可下降到6.3左右),导致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16.
周勇  赵霞 《福建体育科技》2007,26(2):19-20,26
通过对58名中年女性实施6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探讨有氧健身操对中年女性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降低体脂、静态心率及血压,提高台阶指数和肺容量,对预防中年女性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编辑部之请,我阅读了我院助教学习班部分学员的阶段学习论文习作,使笔者获益匪浅。近几年来,体育科学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一切有识之士,对此无不重视。作为培养高级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人才的体育院校,更应作出榜样,走在前面。但是时至今日,对“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系统工程,还有人认识不清。诸如重视实践,忽视科学理论;重经验,忽视新兴科学知识;重专项技术,忽视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的现象在一些人身上还严重地存在。当然,脱离实际的理论,照抄别人,无体育科学特点的理论,故弄玄虚、吓唬人的理论我们也是反对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认为,在以无氧代谢为主的长拳项目中,心脏功能是影响训练效果较重要因素。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心脏功能和乳酸能力也提高。当心脏功能达较高水平后,要继续提高训练水平,则应以提高糖酵解速率为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对实验室动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耐力训练的某些适应性反应非常迅速。在一项实验中,实验鼠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每天跑100分钟。结果,其腿部肌肉中线粒体酶增加的半时反应(t1/2)约为7天。实验鼠在每天游泳6小时的情况下,心脏重量因运动而增加,而且增加量的50%以上是在第一周内完成的。至于人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反应是否亦如此迅速,  相似文献   

20.
有氧能力是反映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受青少年体能训练“敏感期”理论的影响,人们对青春期前的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可训练性、训练机制、影响因素及有效训练计划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争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客观总结了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青春期前的青少年可通过科学化的训练提升有氧能力;2)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提高的生理学机制主要为:每搏输出量增加、氧运输和氧利用能力增加,以及肌肉代谢、氧化能力增强;3)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发展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如实际年龄(以下简称“年龄”)、成熟度,但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可训练性与之无关,而与初始体能水平呈负相关;4)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提升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的一种经济且高效的训练方法;5)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的经典模式为:大肌肉群参与的持续和间歇运动,85%~90%HRmax,3~4次/周,40~60 min/次,最少持续12周,其中训练强度是影响训练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