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的阅读决定一个人的厚度。”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汉代文学家刘向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以此劝勉不同年龄段的人,  相似文献   

2.
查东辉 《下一代》2014,(9):23-23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学习是头等大事。敬爱的周总理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国东汉文学家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说,少年好学如同太阳那样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蜡烛照明。  相似文献   

3.
三学: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学家,曾校阅群书,知识渊博。他曾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治学的经验。有趣的是,好多经验可归纳为”三诀”。西汉文学家刘向把读书打了三个比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国时董遇读书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5.
学习,对人的一生极其重要。中国古人曾这样比喻学习之益:“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儿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学习,使人生充实快乐;学习,使生活更有意义;学习,使社会文明进步;学习,也使得城市变得更美好。学习中的城市,我们将共创机会、分享成功、充分发展、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6.
终身学习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学习论略陈乃林孙孔懿终身学习的思想早在古代一些大思想家的言论以至行动中就体现出来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萌发并实践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汉代刘向认为,学习能使人生之旅通明透亮:“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①一千...  相似文献   

7.
“互文”(即“互文见义”)和“避复”(即“变文避复”)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各有各的功用,不容混淆。但一些语文刊物常把“避复”当“互文”,因此有一正视听的必要。先看下面被错当“互文”的引例: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范》)[见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81年第2期 p,56]  相似文献   

8.
名人名言     
《阅读与鉴赏》2005,(6):63-6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1中之光;老而好学,如 炳烛之明。 —西汉·刘向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西汉·盆仲舒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唯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南宋·朱熹名人名言  相似文献   

9.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少年、中年、老年时都酷爱读书学习,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余: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认为读书时间可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到:宋代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0.
刘向《说苑》里有这样一段话: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 烛乎?”平公曰;“安有人巨而戏其君 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也。臣 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 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 明。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个意思: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了,  相似文献   

11.
三学: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校阅群书,知识非常渊博。对于读书,他说:“少而好学,如日中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相似文献   

12.
年令与学习     
《说苑建本》里师旷有句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师旷用比喻手法说明了人在不同年令,学习的效果不一样,勉励人们要珍惜少、壮时期,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13.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相似文献   

14.
师旷论学     
《初中生》2009,(35)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感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相似文献   

15.
师旷劝学     
晋平会问于师、旷曰:师旷曰,平公曰,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何不炳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  相似文献   

16.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话: "少 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在科技、人才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习已成为一个永恒 的话题。一个不会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将无 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 到来,而海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则是坚持终  相似文献   

17.
读书学习决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而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党风好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从基本功的角度来要求,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怎样读书是一个涉及到学习方法的具体问题,暂且不谈,仅围绕前两个问题谈点心得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好读书,就是对读书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好者,喜欢、酷爱之意也。所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道出了兴趣在…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14,(35)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曾劝学晋平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非学无以广  相似文献   

19.
有句俗話:“书到用时方恨少”,过去听时如耳边风,不能真懂其意,今日懂了,已有些追之嫌晚,恨幼时在学校肚內书装得太少了。但是,有志气的人是从不后悔的,古人犹知“来日可追”的道理,我們更当努力向前追赶才是。师曠有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說苑建本》),虽然发憤学习得晚了一些,但远比不学习强。“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我的願望。过去在学校中书讀得少,自然有种种原因,自己不努力是原因之一,但教学上的少慢差費也不能推卸其責。封建主义的“填鴨”  相似文献   

20.
读书能使人提高修养,明辨事理,读书会让人其乐无穷,读书过程的不同感受可能会让人终生难忘。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上、三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多用“三上”时间构思,即马上、枕上、厕上。他认为写文章要三多,即:看得多,做得多,商量多。三性、三不怕:鲁迅酷爱读书,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他还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精神。三不:原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