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广告制作是把广播广告文案转化为声音的一个过程。它考验了制作人对文案的理解及对声音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将广告音乐、音响与广告词合理配合?如何展现广播广告独特的声音魅力并产生视觉上的丰富联想?我们以为在广播广告制作中应该重视“三要”标准,即:广播广告制作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广播广告制作要激发受众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的声音,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趣,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3.
哈悦 《记者摇篮》2005,(5):43-43
以声音作为惟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奋,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4.
高佳桢 《东南传播》2010,(2):119-120
音乐作为广播声音三要素之一,在各种广播节目中对想像空间营造、气氛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播旅游节目作为众多广播节目形式中的一种,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挥音乐元素为节目服务?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了音乐在广播旅游节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许嵘 《视听界》2013,(2):119-120
声音是展现广播形象的惟一介质。在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时候,声音的音质、音调、语速的变化和表达能力,决定其说话可信度的85%。语言为先的广播应该如何用声音体现气质呢?  相似文献   

6.
广播借助于声音向广大听众传播科技知识。声音一听而过,而且没有画面,不见图表,这同影视报刊比较的确是个弱点。但是,声音也有声音的优势。中国有句成语叫“绘声绘色”,形容语言表达的逼真。可见,声音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力。它可以使躺在纸上的死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的声音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声音还可以表现画面难以表现的意境和事件。做为一个科普广播工作者,不可无视广播工具的弱点,但是更应该看到声音的优势,全面发挥声音的优势。广播中的声音有三种,一是有声语言,二是音乐,三是音响。这就是所谓的“广播三要素”。科普广播应该是科学知识同声音艺  相似文献   

7.
向菲 《中国广播》2005,(12):25-28
2005年2月17日到9月18日,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辜海军、袁炳涛、余昭明三名身负命案逃亡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先后通过我的劝说感化向警方投案自首。一时间,这一系列事件被媒体称为“向菲现象”。人们在感叹“向菲现象”的传奇色彩之余,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一度被称为“弱势媒体”的广播。一些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记者和媒体研究学者反复追寻这样两个问题:这些逃亡的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会选择广播而不是其他媒体呢?到底是什么让广播的声音有力量,从而让他们信任这个声音呢?  相似文献   

8.
开办声音广播的目的是使大众听得好,喜欢听,即要以人为本。大众的需求是推动广播事业发展的动因。在21世纪,大众对声音广播会有哪些需求呢?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媒介,在话语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广播的话语优势似乎不再存在,广播的声音也好像越来越弱了。因此,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广播话语权的份量究竟有多重?是否应该放弃话语权而更多地倾向于“娱情”方面的报道?下面我们结合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开办的一档新闻专题类节目《今日关注》的运作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提倡写视觉新闻,这虽然是新闻界提了多年的老话题,至今却仍有现实意义。广播新闻是写给听众听的,难道也提倡写成视觉新闻?广播的声音,听众难道能看到么?笔者认为,广播新闻虽然是写给听众听的,是诉诸听众听觉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视觉形象。广播新闻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东西越多,诉诸听觉的内容越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它所能转化成的视觉形象就越鲜明生动,就越能打动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同样要写得有视觉感、立体感。笔者拟从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的物质基础、转换的具体过程和转换的必要条件等方面,对这个问题略抒浅…  相似文献   

11.
杨涛 《视听纵横》2005,(5):109-109
广播电台记与报纸字记的最大区别在于广播记可以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广播报道的一大优势。广播记出自己的声音,现场感强,有自己的声音魅力和个性特色,它比播音员播报更能体现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可听性,更具感染力。广播记必须善于用自己的口述和音响把听众带入现场。  相似文献   

12.
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一代又一代广播人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老话题。经过十几年的广播改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它有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必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不同于报纸和电视之处在于它以电波为载体,仅仅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既不象报纸那样主要依靠文字,还辅以图片;又不象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象,而且主要是依靠图象。广播只依靠声音诉诸听觉,供受众收听。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看法,现代广播正在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新型的数码广播可以有文字和图形,受众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可以查阅。这话没错,广播这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辉 《中国广播》2006,(9):33-35
广播受众通过声音来获得信息,声音是广播媒介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一般认为,广播的声音有播音员的声音、嘉宾或听众的谈话、现场录制的声音和音乐。在广播新闻节目里,最多的声音形式是播音员的播音。过去广播新闻记者过多地依赖文字,习惯把新闻写成文字稿,然后通过播音员播报,现在这种形式仍在大量使用。目前,新闻播音员的播报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近几年来经常可以听见的播音员说新闻。播报形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给听众增加了新鲜感,也能让新闻更具可听性。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那就是记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载体”是“声音”。声音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具。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注意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展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来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同时,使主持人的形象在听众心中鲜明起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一、声音,体现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声音,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同时“声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节目主持人应该很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的声音,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如何去认识好自己的声音呢?一是变熟悉为陌生。就是把我们认为熟悉的“自己的声音”当成一个“对象”,当成一个“陌生”…  相似文献   

15.
张辉 《视听纵横》2006,(4):33-35
一广播的受众通过听声音来获得信息和娱乐,声音既是广播传播的唯一媒介,同时也是广播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过去利用得不够,现在也没有处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那就是记者的现场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可以出现在专题新闻、综合新闻、滚动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面临的挑战日趋激烈。广播这个有着辉煌过去的传统媒体靠声音独揽受众、纵横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何在新的挑战中生存、发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广播记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生存课题。如何破解?有篇关于“八倍辛劳”的文章或许对从事广播事业的记者能有所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一些国家的广播收听已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这要归功于新兴平台的出现,这些平台包括社交网络、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互联网及智能电视等。新的广播传播途径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理、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界限,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和人类文化的互动。这些变化激起了广播新的信心,当然还有新的不确定因素。如今的广播到底是什么?在何种意义上多平台收听的广播仍然可以定义为广播?广播学者是否也会逐渐演变成“声音传播研究者”?广播过去被定义为非视觉传播媒介,现在这种“非视觉化”又该如何界定?本文试图解决广播这种弹性媒介所面临的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广播评论粗略地分有两大类:一类是由播音员播的评论;一类是由评论员直接出面讲的评论,即评论员谈话。目前,我国各台主要使用前一类,后一类很少使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电台使用后一类多一些。从内容上讲,不论是报纸评论还是广播评论,在思想上、政治上都应该和党中央完全保持一致,都应该符合党的政策,并且要观点鲜明,有针对性。这是对一切新闻评论的共同要求。但是,广播是以声音传播内容的。声音这个优势可以使广播评论具备一些报纸评论所没有的优点:影响大,鼓动性强。电台放送间机器一转,广播评论的内容立刻就传到亿万人民的耳中,立刻就会产生精神的乃至物质的力量。例如1980年和1981年一段时间,有些报刊发表文章,把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些革命口号,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公无私”等当作错误的东西批判,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思想混乱。正在这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一篇本台评论《发扬革命精神》,深刻地论  相似文献   

19.
声音是广播的惟一媒介,广播是声音的广阔舞台。当声音通过电波发散开去,舞蹈着的声音精灵蹁跹起舞。在广播剧节目中合理运用声音元素,可使之更富自然、和谐、立体的美感。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单兴 《新闻前哨》2002,(12):28-28
广播正面临着一场伟大的变革,变革的源动力来自一日千里的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立体声功能可以把声音的每个细节都完美地突现出来;调频广播一举奠定了广播的新格局;可收听调频的手机;还有数字化广播,网络化广播,互联网广播……新一轮的广播变革浪潮正蓄势涌动。亟待改革的广告运行模式热线咨询作为广播的主流广告形式给广播带来了辉煌,为广播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但同时它也正越来越阻碍广播事业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广告性热线咨询与节目性热线咨询有根本性区别,相对而言,节目以追求严谨风格、发布真实信息为宗旨,而广告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