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Ⅱ·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教学设想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削减课本上提供的一些材料,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应的知识。课堂延伸部分可以设计与大家分享你心中的梦想——当你大学毕业后,打算回家乡还是到外地发展?并说明理由。的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1.教材和"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简析本节内容以俄罗斯自然地理为主,教材涉及内容比较多,因此只有密切结合图表,才能对俄罗斯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由气候可知俄罗斯农业发展受到限止;俄罗斯的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欧洲地区,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这为西伯利亚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旨在从文化这一视野看人口,重在探讨地域文化(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各个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提供了可能,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观念等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7.
8.
吕超 《地理教育》2011,(6):23-24
一、教材分析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迅猛发展,在创造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日趋枯竭等各种问题。本节教材从人地关系矛盾激化的三点主要原因——人口激增、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入手,利用丰富的文字资料、大量的图片,讲述了人类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即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公众参与等四方面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从大多数国家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规模着手,再通  相似文献   

9.
岳红香 《地理教育》2014,(Z1):33-35
正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常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寻找其主要原因;举例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人口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要列举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行为动词说明,就是要做到分析证明或详细解释。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所给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探究人地关系,建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李忠志 《地理教育》2011,(10):28-29
一、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概况”是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联系最为重要的桥梁和枢纽,自然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是比较广泛,初中学生能大致了解其含义,故在七年级的世界地理总论及分区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苏仕兰 《地理教育》2012,(Z1):43-44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一方面要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要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本节中"人口最多的大洲",着重讲述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等则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通过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此教给学生人文环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分析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材以正文、活动及案例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三方面的问题。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口迁移的有关概念,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为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人文地理环境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农牧业分布、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节课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从  相似文献   

17.
黄雷  徐瑾 《地理教育》2015,(2):20-22
一、教学分析课标要求:1能在地图中指出某个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能运用地图简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2能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能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能运用地图说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东南亚是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了解地  相似文献   

18.
刘燕 《地理教育》2013,(Z2):78-79
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我国15个沿海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台湾在地理位置上对上下两节的省级行政单位起承上启下的联接作用。本节主要讲述台湾省的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其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三大内容的介绍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是指除原苏联以外的欧洲西部。本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国家众多。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也为了避免教材内容前后重复,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多地舍去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内容,重点选取“位置与范围”、“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这三方面内容,突出欧洲西部的人文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分析这三方面内容,必然要涉及一些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如“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时,就有必要补充:什么是峡湾、峡湾的成因、极昼与极夜的知识等。对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掌握知识的衔接与补充知识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发展差异为例,探究形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探讨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意义。教材在编写方法上打破了传统正文固定的表述模式,采用正文、阅读、活动等形式,有利于教师开展活动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材不仅要求学生能以地理现象说明不同区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