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冯至20至40年代的三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和《十四行集》进行解读,发掘其间诗人对生命的不同体验和思考,并给予阐释,从而阐述其诗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论语》被后世很多人研读,也增加对《论语》误读与歪曲的可能性。所以虽然读《论语》的人非常多,但是对于《论语》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从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的角度都可对《论语》进行阐释,而从生命哲学的立场看《论语》,则会明白《论语》是有关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本体运动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1999年3月4日的《文汇报》,曾发表陈子善的《生命的璀璨瑰丽》,文章将刊于1947年《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的《谈生命》,视为冰心的佚作。此一说法,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影响既广且深。然其底本,则是《寄小读者(通讯四)》(载1944年12月25日重庆《大公报》)。1945年1月30日,《新评论》第11卷第1号,即以《谈生命》为题,重刊通讯的主干部分。该文收入《冰心全集》后,又更名为《再寄小读者·通讯四》。四种文本段落、文字和标点多有出入。  相似文献   

5.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沈从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人,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06,(3):9-10
株洲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近日发布《森林防火工作通知》,明文规定在发生火灾时“禁止中小学生参与扑火”,在当地引来一片叫好声。这种“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之举,也纳入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中。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让学生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9.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物     
庞连涛 《招生考试通讯》2014,(12):I0011-I0012
一、建立错题本 知识点:高中生物按知识点可分为《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和《选修》等部分。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对"生命学问"探讨的经典,即用有限的生命积极追求构建不朽的生命意义世界,告诉我们在喜悦活着的同时,更应该活出质量和意义。《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生命学习、生命共进、生命超越三个维度讲述人生的义理,叙说生命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论语》并非仅仅具有道德修养的意义,而是一部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生命学著作。本文从生命观的角度,概括出《论语》“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和贯穿其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并分析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近公布了《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该调查从2004年开始启动,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  相似文献   

18.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生命概念的提出是自我意识上升到精神与理性层面的重要一环,并且实质上是《精神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的模式,所以对这一概念的的理解将有助于对整本《精神现象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陈惠萍 《文教资料》2012,(28):41-42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