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文实践活动"--<诗词寄慨妙联抒怀--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中,录入了四副岳阳楼联.原有两联录入有误,后改正了一处,但仍有一处至今未改.此联课本中为:"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其中的"河"应为"湖",错把"湖山"当"河山"了.  相似文献   

2.
"对文"可以指诗词的律联、骈文的律句和各种对联,也可以指文中处于相应位置构成对仗的文字(词语).如王凤喈<尚书后案>所论"女无老侮成人,无弱孤有幼"云:"老与弱对,侮与孤对,成人与有幼对."对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研究古代经典著作和诗赋词曲写作必须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联又叫楹联、楹贴或对子等。对联种类繁多,如春节书写张贴的叫春联、祝寿用的叫寿联、婚嫁庆贺的叫喜联、追悼逝者的叫挽联、生者自撰挽联的叫自挽联、集他人诗词为联的叫集句联、各行各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盛仙 《语文天地》2008,(10):20-21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对联也有"联眼"。什么是"联眼"呢?"联眼"是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字眼,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如:"一水风光招客醉;  相似文献   

6.
【甲文】 人生如茶 王清铭 闽南的功夫茶历史悠久.泉州的朋友送我一套功夫茶具,小巧玲珑.茶壶上有行书的对联:"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相似文献   

7.
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朝学者赵藩所题,世人称为"攻心联".该联名义上是总结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教训,实际上是劝谏四川总督岑春煊.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岑春煊冷酷无情,派重兵镇压.赵藩苦劝无效,于是创作此联.  相似文献   

8.
诗联大比拼     
活动目的巩固已学过的诗词名句和对联,扩大对于诗联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诗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活动准备1.阅读第五册至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诗词名句和对联(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下同)。2.把学生分成4队。选出评分仲裁4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一.数字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总喜欢引用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成都草堂的一副对联,联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其中"疮痍"一词的理解,大多参照词典上的解释: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的祸害,这样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11.
集句联选析     
<正>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集句联,就是从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中集录古人成句作为对联。集句联在各种形式的集句(如集句诗、集句词、集句碑文)中最为流行,是对联中很显赫的派系之一。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三副精彩的集句联:(一)此江若变作春酒;问余何事栖碧山。这副对联是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到古镇采石游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相似文献   

13.
<正>续字联即在原有对联上添加字句,使其含义发生改变。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王羲之巧读除夕联。晋人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史称"书圣"。因其书法颇负盛名,时人皆以得其墨迹为快事。有一年除夕,王羲之家门口每贴一联便被人揭走,他连写三副,仍是门前空空。后来,他灵机一动,将新写的对联一分为二,上下联各贴出去一半。联语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次,由于  相似文献   

14.
诗联大比拼     
活动目的 巩固已学过的诗词名句和对联,扩大对于诗联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诗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活动准备 1.阅读第五册至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诗词名句和对联(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下同)。  相似文献   

15.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凇半  相似文献   

16.
范百和 《考试周刊》2014,(58):14-15
<正>"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对偶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深刻的民俗文化形态。对联与诗歌在文化领域中各领风骚,因此,对联在我国的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放射奇异光彩。关于对联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从它的发展史看,它荫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现在给大家出一副对联……"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全家人正聚在一起看春晚,主持人董卿的话让我来了兴趣. "对联我也会!"我对爸爸吹牛说."那你说说你了解多少?"爸爸笑着问."我知道贴对联要从右往左贴.""哦?那你知道怎么对对联吗?"我摇摇头,这个我确实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最基本的知识吧."  相似文献   

18.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久闻岳阳县二中诗联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记者日前专程赶赴该校一探究竟. 走进校园,当文化广场、孔子塑像、诗墙……次第映入眼帘,你便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来到教学楼,但见不少教室门口都贴着对联,更觉与其他学校不一样. "览前贤思己任铁杵磨针只求前程似锦,念亲情感师恩悬梁刺股但愿无愧我心."198班教室门口的这副对联,含义深远,激情励志.  相似文献   

20.
对联趣谈     
郭艳红 《下一代》2011,(3):17-17
对联是一种集诗歌、书法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联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