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专业化进程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向更体现公共服务性、专业自主性的教师专业伦理发展.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以教师意愿为主体,辅之以学生的视角,尝试建构教师专业化时代所需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职业所具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已经达成较强共识,对教师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自主性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教师对处理与学生、职业、同事关系时适用的行为规则均有不同程度的共识.建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法律层面,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应与《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配套进行;在价值理想层面,应以教师专业伦理精神来重建师德原则;在规则层面,应对教师行为禁令进行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伦理.在对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尚需要提高;与同事的团结有待于加强;与家长合作欠深入、平等;不善于坚持专业判断;对社会(社区)没有尽到专业之职责;履行对专业集体的责任不很充分.为此需要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注重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修养方法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制度伦理力求通过制度之善来积极影响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对制度伦理的不同取向,即制度自由、制度民主、制度平等和制度正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制度正义为制度伦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再从制度和正义的内涵入手,演绎出制度正义的根本是制度中"生命、自由、平等"三个维度。通过对教师作为"人"的生命关怀、"专业人"的自主尊重和"利益主体"的应享分配三方面分析,使制度伦理的正义取向蕴含于教师教育制度之中,从制度上关怀教师。  相似文献   

4.
对400多名骨干教师的调查表明:一线教师对师范阶段教师专业素养的达成度具有很高的预期;一线教师对各子成分的预期达成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达成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专业品德、职业技能、专业情感、通用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一线教师注重专业素养达成方式的实践性,对于7个一级指标,选择了"理论学习+实践感悟"这一方式的被调查者比例最高。为此,建议:提高认识,重视专业素养的达成度;坚持素养发展导向,进行课程的统整设计;鼓励参与,加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注重整合,提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循序渐进,关注目标达成的渐进性。当然,高等院校也应注意适度的平衡,并加强与中小学校的沟通,寻求实践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有之义,专业知识、技能、伦理构成了对教师行业的基本要求。时下,有关教师专业伦理的探讨却较少,教师职后培养中专业伦理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然而,教师专业伦理是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本质、教师专业生活的内在诉求;这一素养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外在环境的支持及教师教育体系的引导,除了可运用传统的学科教育或开办讲座的方式展开外,案例教学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伦理。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尚需提高;与同事的团结有待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欠深入、平等;不善于坚持专业判断;对社会(社区)没有尽专业之职责;对专业集体的责任履行不很充分。为此,本文建议要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注重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并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修养方法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伦理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伦理学的命题,也是伦理学所由以发生的根本。从词源上讲,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是道德规范和个人品性,它兼备个人性和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哲学家们向来以揭示人类社会的伦理意蕴为自己的事业,黑格尔认为,伦理是一种善,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存在状态,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即客观的善;二是指向人的自身,是人自身的善,即主观的善。“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善与自由是同一个概念,善即自由,自由即善,人…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视角来看,大学教师的发展可以从大体上分为"职业人"的发展与"专业人"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大学教师发展形成了两种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模式,即以"职业人"为基本逻辑、以"职业经验"为基本特点的经验发展模式和以"专业人"为基本逻辑、以"专业规训"为基本特点的专业发展模式。为促进大学教师发展从经验模式向专业模式的转型,需要完善和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形成与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伦理、培育与构筑大学教师的专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教师道德要求应该有三个层次:从职业道德到专业伦理,从专业伦理再到教育伦理。教师专业伦理概念的确立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专业伦理概念的建立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具有相同的历史必然性。教师教育伦理不能囿于专业伦理,教师教育伦理要从能力关照走向生命关怀,从制度依赖走向善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是整体性发展。专业伦理混沌是教师发展的危机之一。好教师的伦理实现应当观照如下方面:专业伦理作为教师知识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专业自主决策是教师发展过程中伦理实践的基本特征;职场体验反思是教师专业伦理养成的内在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的"伦理"关注是实现教师发展的条件所在;好的专业生活体现了教师伦理实践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龙献忠  许烨 《高教探索》2012,(3):119-123
在农业社会,教师职业依附于统治阶级存在,接受"师道尊严"、"师云亦云"的社会伦理要求;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的工业社会,教师被动接受"春蚕"、"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美誉;而在学习型社会,经历了同行竞争与道德危机的缓慢发展过程,教师角色逐渐在扭曲的社会伦理要求中开始回归自我的批判与反思。教师必须踏踏实实做好一个自然人、社会人,才能做好一个"伦理人"和"道德人"。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两者都存在价值合理性根据,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3.
教师善是教师道德人格在实践中的展现,是教师规范伦理、责任伦理和美德伦理的融合与统一,是外在环境与教师主体道德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教育善实现的基础和福祉。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善面临利益选择冲突、价值判定两难和道德意志自由局限等现实困境,其实现常处于纠结与羁绊之中。教师善的实现须着力完善教师发展制度,构建教师生活的良序;改革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育信仰笃定的未来卓越教师;构建教师道德共同体,丰富教师善的理性与实践之维,使善的实现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价值欲求。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行为美是功能美教师行为并不都美,只有建立在教师行为善基础上的教师行为才可能是美的。教师行为善是教师善的具体表现,指教师的行为符合教师工作、教育活动的目的,能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说,就是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至善"的事业。区分不同类型的教学伦理冲突类型,有利于教师正确对待各种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同价值序列和不同价值序列的教学伦理之间会产生各种冲突,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解决教学伦理冲突的智慧和能力,唯有在"教学至善"目标指引下,教学伦理冲突的解决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大学教师"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教学工作量往往跟其生计与职称挂上了钩,"学术"异化为仅仅满足谋生需要的活动,偏离了原初的学术之道。大学教师要以学术为业,就要坚守学术之道,履行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术职责。以学术为业蕴含着为神圣的责任和义务而奉献并实现自我学术生命价值的内容。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树立潜心学术活动、遵循学术范式、恪守学术伦理的学术态度,不断完善与提升教学技能,谙熟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理性分析人类社会需要,通过学术应用转化活动来增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承担起对学术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完成教师的自我超越。为了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教师以学术为业,大学需要在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三个方面提供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18.
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以及表现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其失范性主要表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语言以及专业行为的失范。原因在于教师自身教育观念不科学,专业伦理意识薄弱;幼儿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忽视伦理素养的培育和评价;国家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不力。其重构需要:幼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伦理素养;幼儿园构建良好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约束和规避专业伦理失范;国家建立健全教师专业伦理体系和专业伦理标准;相关机构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播思想的专业人员作为一种专业,通常有五个关键标准: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在本领域的实践活动中个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一教师是不是达到了这五个标准呢?毫无疑问,教师具备专业人员的基本特点,教学具有专业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 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 自然地, 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 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 两者都存在其价值合理性根据, 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 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 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