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看到好几篇文章,在为我们"纠偏";国外的教育,尤其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美国教育,并非"传言"与"想象"中的轻松得不得了,他们学生的负担其实也"相当的重".……  相似文献   

2.
每学期考试由州统一组织印象中,都说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负担很重。这次参观美国学校,很想知道是否真的如此。所以,如果有机会交流,我们总是先问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参观的第一所小学的校长给我们介绍,美国公立学校每学期都由州统一组织考试,相当于国内的省统一考试。这位校长访问过山东,所以他强调了考试成绩不会像国内一样用于排名。由于语言的问题我们的了解很粗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的小学每学期由州统一组织考试。我  相似文献   

3.
多读课外书     
有报道说,在加拿大,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其家长会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然后,家长和学校教师会换各式各样的书让他读,有科普的,有童话的,也有侦探的,即使他的兴趣仍然不大,他的家长依旧坚信,一定能找到孩子感兴趣并适合他的读物。他们对待孩子阅读的虔诚态度让我们感动。我们的孩子知识面狭窄,想像力有限,思维力不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最要命的是我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好久,但广大家长对此还是很模糊的。他们仍然看重学生的成绩,因为成绩是很明显的,而能力是无形…  相似文献   

4.
<正>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直接去美国读高中成为中国学生、中国家庭的一个新的选择。但是,那些为逃避国内高中的学习负担和高考压力而想去美国读高中的同学们要注意了,在美国读高中其实并不比在国内轻松,对长期习惯于家长监管和老师填鸭式教育的中国孩子来说,甚至更难。不要以为自己出国后只有语言障碍需要克  相似文献   

5.
正谈起学生负担,很多老师都很无奈地说:"我们也想给学生减负,但我们要为他们负责啊!成绩上不去,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不是害了他们吗?"责任心是一个坚挺的理由,很多负担便是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加给学生的。但是,教育者的责任是什么?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教师,曾获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等。20多年来,他一直在美国霍巴特丛林小学担任五年级教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1,(29):3
"人大附小的孩子像孩子。"拜访过人大附小的人如此感慨;"人大附小的孩子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中学教师这样评价人大附小的毕业生;"我们在学校里感觉很快乐。"人大附小的学生们如是说;"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人大附小多读几年。"学生家长这样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在社会上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赞誉中的学校自然令人神往。"每个孩子都可爱,都了不起,都是有特质的附小人",在郑瑞芳的心中,每个孩子都能当小小国旗手,每个孩子都能称为  相似文献   

7.
姚蒙 《师道》2011,(5):31-31
笔者曾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实验学校就读,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家后笔者与之交流。孩子说,他们学校上课很自由,也很无味。不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老师都叫他们读、读、读,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笔者问孩子,一堂课下来能记住多少东西,学到什么。孩子说,下课后,感觉什么也不知道,课后写作业时再去翻书本。  相似文献   

8.
周彬 《上海教育》2013,(13):52-53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总是依赖父母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的确,没有父母的日子里,孩子的日子会过得很艰辛,过得很无助;但是,在没有孩子的日子里,父母的日子就远不是艰辛,也不是无助,而是无望,至少对中国的父母是如此!其实在学校教育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基本如此,看起来是教师依赖于学校管理者,学生依赖于教师,可是这是真的吗?将学生与教师相比,究竟谁更依赖谁呢?将学习与教学相比,谁更离不开谁呢?同样的道理,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相比,谁必须以谁的工作为前提呢?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外教育的差异.有一个故事说得很透彻:某学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下午两点到三点之间.时针与分针在哪一刻交会?在场的中国孩子马上拿笔列式计算,同班的美国孩子却轻松地拨动自己的手表,很快得出结论,这说明,中国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与国外孩子存在相当差距。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10.
郑英英 《考试周刊》2014,(40):75-76
轻负高质,是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教得活"到"学得活",使学生在学得好的同时不至于负担过重,真正卸去学生多余的负担,引领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轻负高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是课堂。数学教师只有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轻负高质",最终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每个残疾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比喻,它也很自然、很轻松地说明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他们身上存在着缺陷。而特教人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天上掉下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他们单纯、他们快乐、他们知足。特校的老师们所做的就是缝补天使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王淑兰 《成才之路》2014,(13):62-62
正"英语太难学了,它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天书。"学校中有的学生总是这样感叹。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英语难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征服它。下面是我的英语教学实践体会,希望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一、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我发现,凡是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学习英语很感兴趣。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去读,去记,去写,甚至会自己找一些英语  相似文献   

13.
多数美国小学的功课格外轻松,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加出色的学业表现,很多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之后,会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去课后公文学校(KUMON)补习。每天要做一两百道数学题我们这里的公文学校中国孩子不多,以印度人和美国人居多。公文学校属于课外补习班,和孩子就读的学校没任何关系。公文学校除了讲究题海战术,还有很不错的阶梯性跳跃过程。孩子不是在原地徘徊,而是循序渐进地往上走。人家的题库设计得确实好。比如,从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的推广普及,学校、家庭、社会对我们的孩子一片溢美之词,确实做得好,必须要表扬,做得不够好甚至不对,也要尽量从中"发掘"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对表扬鼓励慢慢由兴奋到习惯最后变得麻木,对偶尔出现的批评表现得十分抵触。无论哪个年段,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拿到老师精心准备的奖品,固然很开心,但很少有孩子真正是为了这个学习目标去努力的。同样,一旦有孩子犯错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问上中文课的全班学生:"有谁每天晚上在9点至9点半睡觉?"哆哆嗦嗦举起一只手。"有谁昨晚在11点以后上床睡觉?""刷!"几乎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有谁每晚基本在1点以后睡觉?"那些举起的手仍然停在空中。许多人认为美国的学校如同天堂和乐园,如果是指小学,某种程度是这样。学生作业很少,尤其是低年级,寓教于乐的多,学生很轻松,没有负担。但如果以为高中生活也是如此,不是误解就是上当了。刚来美国读书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学生     
人们看一件事物的本质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美国的学生什么样?让我们看看下面10条有趣的比较,你也许会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1.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很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相似文献   

18.
雪侠 《山东教育》2004,(33):61-61
1.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述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相似文献   

19.
教育需要"目中有人"的使命担当北京十一学校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全走班形式,我们要学的也不是这样的表面形式,而是十一教育人"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都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并执著地把这样的理念落实在常态行动中的使命担当和实践精神。李希贵校长"我们希望回到教育的本质,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并走到他自己的教育路上"这句话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回眸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走过的历程,每一个学校都不缺所谓先进的理念,也都在唱响着素质教育的旋律,但事实却是很多的学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光"、"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趣,化沉闷为轻松……"这样的功效不正是当我们看到学生萎靡不振时,当看到学生因失误而尴尬时,当看到学生"牛刀小试"便精彩异常时所需要的吗?名师们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的语言艺术才锤炼得那样巧妙、睿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感激发情感",但在"启迪""激发"的过程中好像有点严肃了、理性了,如果能轻松点、感性点,那岂不是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吗?有的时候,我们为何不来点幽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