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 ,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 ,在文化上也逐渐融入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 ,主要是文化认同 ,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是融合与冲突并行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 ,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背反的现象 ,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有强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 ,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与语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印尼华人身份认同因时变迁,华语传承也因此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华人保持文化认同,华语传承意识萌发,但脆弱易受影响;第二阶段,华人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国,华语传承快速发展;第三阶段,华人在族裔认同上认同华族,在国家认同上转变为认同印尼,华语传承积极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海外华人移民的身份认同对华语传承影响显著。新的语言生态下,要实现海外华人祖语保持的目标,应多路径引导华人的华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对于《故乡》的教学,宁鸿彬老师曾简述这样一个教例:用一个字来带动对课文的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字就是“变”,即: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着贫穷、困苦、落后的方向发展着。概括地说.鲁迅所描绘的,就是“变”了。那么,鲁迅先生叙写故乡之“变”用意何在呢,就是“希望”有“新的生活”,就是思“变”。这样,用一个“变”字来概括全篇,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课文的要领,用时少而收效大。(见《语文教学通讯》1989.9.P14)  相似文献   

4.
《故乡》以“变化”作为情节线索。故乡的人变而未变,故乡的风景变而又变,故乡的传统虽坚固却也开始松动。小说揭示了故乡的人剧变和社会凝滞不变的社会根源,批判其国民性,再现了凋敝的农村风景,并于象征性的故乡风景中寄寓期待。流动的现代性生活是小说书写的隐性变化,小说展示了种种现代性生活元素,并期待这种变化带来更多的充满希望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者”的言说,充满了身份认同的挣扎。文章将以北关华人文学为中心,讨论在当下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族裔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如何体现为对“承认”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了“失根”的苦痛之后,作家已经发现根在中国,于是满怀期重返故乡寻找。此时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海外华人地祖国之根的深深依恋之情,其中《傅家的儿女们》体现了她创作题材及风格的转变,这是一部转折性、过渡性的作品,对于研究作家思想的变迁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从1851年至19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掀起了持续近30年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华人赴澳淘金。在华人赴澳跨国迁移过程中,共同的方言和经历让他们聚集起来,并把家乡的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移植到殖民地的生活中,在异国重构了基于地域、语言和血缘、宗族关系的社会网络。在方言和地缘基础上建立的同乡会馆,既是海外华人地域认同的体现,又通过其在华人社会中的互助、社交职能,维系和加强了华人的这一认同;在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下,华人在中澳之间往来频繁,并通过侨批汇款进一步加强了移居地与家乡的联系。海外华人对故乡抱有深深的眷恋,“落叶归根”是当时大多数华人移民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两节《故乡》课。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不同,致使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值得大家深思。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片断1师:重返离别了20余年的故乡,“我”的感受如何?生:“我”感到故乡衰败、冷漠。生:“我”感到故乡很萧索。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高水红 《学科教育》2002,(8):1-4,14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域和类型的侨乡有不同的“侨乡优势”,但侨乡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遗产。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侨乡优势也表现为海外华人对祖籍国、祖籍地的文化认同,以及侨乡与海外华人间构建起的各种资源网络。侨乡人与海外华人在祖籍地发展中获得共赢,是发挥侨乡优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部队这片净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袭 ,战士的思想也是复杂多变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转变人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就是在各种事物的变化面前以“变”应“变”,在“变”中抓住本质。一是找准对象的缺点。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以来,工人形象从早期劳工文学中同情的对象,逐渐转变为左翼文学中具有阶级意识的反抗者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上建设工业化现代国家的需求使工人的意义突显,工人在新社会中的“翻身感”,正是国家认同的具体体现,工人形象也由反抗者转变成了国家主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简略勾勒基督教在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探讨基督教与海外华人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近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中国本土社会与殖民统治的变化是影响其发展的两个阶段,其中,中国 本土社会与殖民统治的变化是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基督教与海外华人民族认同之 间亦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拥有西方宗教、移民宗教与海外华人宗教三重身份,反映殖民地背景下华人社会的现实处境,为华人基督教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趋于减少,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后,梳理出这是由于台湾在解除戒严后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尝试提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再建构来化解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异化,建构两岸民众共同的国家认同,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8.
均势和孤立主义是英国欧洲政策的一贯立场,但二战的后果使这一传统政策在战后初期发生了转变。英国不但企图拉住欧洲,缔造“世界第三力量”,而且第一次在和平时期主动与欧洲国家结盟。这是英国欧洲外交在观念和实践上的真正变化。这种变化所引起的政策调整促成了“三环”外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深,高校经费已从过去单纯国家统一拔入的方式,逐步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其财务管理的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且能为社会提供满足需要的“产品”,而这种“满足”需要社会的认同。使高校明显带有了“产业性”的特点。从高校管理现状、财务管理目标任务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高校现行财务管理体制急需改变。  相似文献   

20.
选点突破     
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选点突破”是一种好方法。譬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故乡》时,通过精心阅读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习这几篇小说就可以选定一个突破点———“变”。围绕这一“变”字,分析人物“如何变”,思考人物“为何变”从而赏析作者“怎样,写”,进而评价人物,领悟作品内涵,链接现实生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应“因课选点”。如《香菱学诗》就应该抓“痴”字,分析“如何痴”,从而引出写作技巧的赏析;思考“为何痴”,便谈到香菱的“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