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设计了一个“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得出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角间的关系,但对这一仅仅从探究中得出的直接结论在理论上想不明白.为了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学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斜坡的科学》一课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按照“问题——体验斜面——猜想——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组织教学的,即引导学生猜想时为他们提供场景,在亲身感受中有根据地猜想,再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他们在亲自动手中认识斜面的作用:斜面能够省力,而且高度一定,斜面越长越省力。  相似文献   

3.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信息技术教师所任同年级的班级较多。在一次教学“演示文稿”的课上,我利用这一特点,对不同的班级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示范讲解一操作验证一拓展应用”三段式教学方式;另一种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试”,让学生在主动尝试、大胆猜测、积极反思的活动中,获取感性认知。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课件展示:各种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 提问:看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认识盘山公路、引桥是一种简单机械.让学生猜一猜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有省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学一得     
初二物理《斜面》一节的教学难点是功的原理的应用。重点是认识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这节内容若按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因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易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我对这节课的讲授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在介绍斜面的组成时,我顺便将使用斜面可以省力的实验做给学生看(使用演示弹簧秤,学生都能看到指示数),将重物G挂在弹簧秤上匀速竖直提起时,拉力为G,沿斜面把该物体拉上去时,  相似文献   

6.
盘山公路实质属于变形了的斜面,具体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为何不直接从山底修建到山顶的公路,而是“盘”起来,使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教学中把盘山公路和斜面直接联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教学中,每节课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有趣的实验。向学生演示,必要时还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知识的概念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讲《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一课时,在分析空气是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的过程中,我先问学生:“空气是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这时学生中形成“是”与“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谁也不肯服谁。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实验后,我提出问题:“蜡烛开始燃烧,一会儿自己熄灭了,说明了什么?”学生会说:“罩内气体发生变化,使燃烧的条件不具备了”。我接着又问:“蜡烛熄灭后,玻璃罩内的水面为什么上升了一小截?”学生会说:“罩内空气少了些。”又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习题中,涉及斜面的问题很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对斜面的平面图和立体图认识不清,不能区分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特点,为加强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下面通过例题来分析与斜面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不同观察角度下的斜面常见剖面图1和立体图2在应用上有所不  相似文献   

9.
让数据说话     
《在斜坡上》一课,课本安排了“探究斜面是否省力”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两个活动。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都会让学生填写记录表。  相似文献   

10.
师生乐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学的结果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记得在一次地区评优课上,我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为了突破中间问题,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将“240公斤苹果”换一种说法。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说出:“有4筐苹果,每筐60公斤。”可学生怎么也说不上。我心想,糟了!这  相似文献   

11.
一个物理难题,老师在黑板上讲了,但考试时,还总有许多学生做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发现以“改错法”教学,效率最高。能以最少的时间,使更多的学生学懂,并牢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如图所示,斜面上物体,受与斜面成α角的牵引力F作用,求加速度”一题时,将摩擦力故意写成“f=μmg”。到此暂停,老师不语,等待学生检查改正。成绩好的学生看出来了,说应为:“f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就此做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讨。一、生动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导读,激发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营造阅读教学的情趣。如在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时,我先要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相似文献   

13.
“找共同特征”这课的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共同特征。以各种钉子为观察材料,易于准备,特征明显。按照课文,首先让学生从各种钉子中把螺丝钉挑选出来,学生不难做到。紧接着讨论根据什么特征识别出螺丝钉。通过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都知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的做法是做到“四让”(即: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二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三让学生自己总结学法;四让学生自我评价)。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学习目标是一种激发动机的外部诱因。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十字路口的指示牌,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目标的提出应及时,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  相似文献   

15.
孙丽华 《学语文》2004,(6):36-3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应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 ,变“要我写” ,为“我要写”。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双自主”呢?实践证明 ,下面四种实践性课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验感受课 :即通过开展一些丰富有趣 ,富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中全新的内容,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落实一个“动”字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在“动”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激励学生爱“动”,启发学生会“动”。例如,让学生设计铺地面。活动前,我根据学生情况把全班同学分为6人一组,每组准备好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7.
如果让我们选择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的大道理,还是让学生通过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来感受残疾人的艰辛生活,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我想大家都会选后者,因为前者属于“间接学习”,是一种说教,而后者为“体验学习”,它较好地把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尝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主要原因所在吧。  相似文献   

18.
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论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教育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习”,也是师范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活动。师范生通过教学论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要在大学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很显然是不行的。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想让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名师”援助教学论课是关键。一、中学“名师”的定位与选择中学“名师”是指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学识渊博、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专家。这些教师不仅会“教”,而且会“演”,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能手,而且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行家。中学教师很多,但符合要求的“名师”却很少,因此,“名师”的选择是比较难的。这些年我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获取“名师”。一是学生推荐,让学生推荐自己中学时代的名师;二是让同行推荐,推荐自己的同学、往届优秀毕业生;三是让实习基地学校推荐其学科带头人。二“、名师”援助教学论的功能1、示范性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深深的体会到:学习是一回事,教学是另一回事,做学生是一回事,当老师是另一回事。怎样尽...  相似文献   

19.
鲍成中 《生活教育》2013,(11):76-77
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让学生从“被填鸭的威权式”走上“我要学”、“我想学”的主动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互主体体验”一种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天性、展现个性、收获品性。  相似文献   

20.
张芳 《甘肃教育》2001,(12):35-35
《锅炉设备及运行》是电力学校“电厂热能动力”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内容繁杂、原理规律多等特点。然而由于学生对锅炉缺乏感性认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纯理论的讲述很难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透彻地理解,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认为在组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感知阶段”所谓“感知”,就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感知阶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形象地思维,来达到“感性认识”;另一种是通过到现场参观、实习,让学生通过视觉来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