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影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相似文献   

2.
<正>孙绍振先生在《批判试验修订本语文课本》中评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说:"朱自清用自己的眼睛看,就在别人看来是不美的,甚至有点‘丑’的穿戴,不优雅的动作,看出天性和人伦的美。"《背影》的作者通过写父亲的"丑",热情地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文中写父亲之丑的地方很多:"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字,是朱自清总写父亲的"丑";"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父亲小气、吝啬,办事拖泥带水,拿  相似文献   

3.
<正>苏教版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语言质朴、语意深刻的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爱。课文讲述了栽花和写信两件事,表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高尔基在儿子的心田栽下给予、奉献的思想之花,儿子受益无穷,体现了一代文豪育人先育心的高洁情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犹如一首爱的赞歌,儿子对父亲的给予之爱,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汇成了爱的海洋。让学生体会高尔基那宽厚博大的父爱,尤其是理解句末那一  相似文献   

4.
一、情境导入人们经常说:“知父莫如子。”就是说,一个好孩子应该非常了解、理解自己的父亲,知之越深,爱之越切。你知父亲有多少?现在我检查一下。1.父亲的年龄、生日,你知道吗?2.父亲爱吃什么菜、爱听什么歌、爱做什么事?3.你知道他现在的心愿和梦想吗?4.你了解他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生活吗?(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提问面要广,教师要跟踪与之交流)二、七嘴八舌话父亲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没有父亲不成家”,你从小到现在,在父亲的爱抚下,父子之间、父女之间一定有许多叫人忍俊不禁或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哪一件事你现在想起来就感动不已。(提…  相似文献   

5.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     
人常说:“父爱如山。”我总以为父亲的爱不会像母爱那样细致琐碎。平时,我和父亲之间也很少有温情脉脉的交流,我对父亲的感情更多的是敬畏。但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记忆中的一件往事突然涌上心头,让我看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留给他的爱已浓缩成一个一生难忘的背影,而我的父亲则用他宽厚有力的脊背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7.
冉永刚 《考试周刊》2014,(44):44-45
<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纪实性散文。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作出的教学探索,在此提出与同仁探讨,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根据文章的情节和结构,我设计了"倒金字塔"式的导读方法。如图所示:一朱自清在文中提到他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次回家奔丧,父子相见话却不多,全文只写了"5"句话。这五句话句句饱含深情,正是体现他们父子情深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的口语和文章里,在名家著作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文只出现单数的先行词,而下文却不加交代地突然出现复数人称代词,但所指对象已经转换。这种情况,如不明确所指对象的转变,就容易觉得是犯了“上下文指称不符”的语病。举个例子说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这么一段话: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  相似文献   

9.
陈定康 《新读写》2011,(4):17-17
作者围绕父亲的眼睛和他眼中的我,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稚气少年走向成熟、父子间由剑拔弩张到彼此理解的过程。尤其是对父亲眼中深藏的良苦用心的解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也同样深深地爱着父亲,他在不断走向成熟。整篇文章结构独特语言生动,情感涌动,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他的笔法犀利刚健,而写作本书时,用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话说,是"用刚毅之笔写出温柔之爱"。这本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获得了2013年台北书展大奖。作者的父亲不苟言笑,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些往事,却从未成为父子交谈的话题。父亲和儿子之间,淡淡的、冷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作者的儿子出生后,他也随着儿子叫父亲"爷爷"。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在我儿子身上偶尔不经意看到我父亲的身影时,常常会心中一惊:那不是隔代遗传;他是爷爷,却宛如父亲,是我在眷村十八年跟  相似文献   

11.
爱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依据,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世界上,爱的故事永远讲不完,爱的赞歌也永远不会停歇。这篇小小说,讲了一个动人的爱的故事,是一曲深沉的爱的赞歌。小说里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一条是关于一只母刺猬的故事。前者讲的是人际之爱。在父亲眼里,儿子是他生命里的珍宝,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温暖的家。父子俩相依为命,相互依恋,儿子是父亲的希望,父亲是儿子的依靠。这是一对不幸的父子,父亲失去了妻子,儿子失去了母亲,这使他们的人生里有了一种别样的悲苦,再加上生活艰难,父子俩正经历着…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重点通过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 ,写出父与子之间的一种至真至诚的亲子之爱。二、课文解读作者在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中 ,选定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 ,通过对在车站送别中父亲的背景的精细描写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由父亲对“我”的父子之爱 ,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车站送别中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视角 ,理解父子之间的那种至真至诚的感情 ,感受亲子之爱这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 )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能结…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根植于爱的教育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奥妙所在。我曾教一个方姓插班生,这个男孩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患有精神忧郁症,母亲在他七岁时扔下他们父子嫁人了。从此,他得不到应有的关  相似文献   

14.
熏黄的手指     
周毅 《师道》2006,(5):36-37
很多男孩儿在少年时代逆反心理都较强,我也不例外。上初中时,我贪玩调皮、性格倔犟,以至于每次犯了错误,都惹得父亲的火气很大。我虽然有点怕他,但很少当面认错。久而久之,我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亲不太爱管我的事,显得对我很失望,总是让母亲来和我谈。上高中时,为了能更好地约束我,父亲把我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他帮我摆放好生活用品、铺好床,只说了一句话:“长大了,在这儿要用心学习。”我嗯了一声,没说话。望着他离开时的背影,我突然有一种失落感。紧张的学习氛围使我倍感孤寂和压抑,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了想家的感觉。睡在我上铺…  相似文献   

15.
父爱深沉     
温暖、深沉的亲情之爱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可是,我不知道,无情的上苍为什么会夺走我的父爱!失去父爱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尽管母爱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世的温暖。哲人说,对爱的回忆会给我们前进的力量。其实,我也感到父亲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他一定在天堂里看着我,就像在我小时候他每天看我一样。父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他的爱是我人生的最大财富。  相似文献   

16.
<正>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母亲生下我的第二天就去世了。幸好父亲很爱母亲和我,他没有再娶,带着我,任劳任怨地过日子。父亲是一家工厂的普通工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对我宠爱的方式也唯有让我吃饱穿暖有学可上。我知道父亲能做到这些已很不容易了,可是我总渴望能再从父亲那里得到些什么。十六岁那年,我有幸被一所重点寄宿高中录取。虽说平日在父亲身边也得不到宠溺,但是,真正离开父亲到一个新的环境,我特别不适应。  相似文献   

18.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19.
益名 《小读者》2011,(5):20-20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从小就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  相似文献   

20.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小说所蕴含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震撼心灵。掩卷而思,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盲童》一文中安利柯和他的代课老师。这位老师曾经在盲校教书,他对一个眼睛上缚着绷带的学生深情地说道,“要注意眼睛!我的孩子啊!”“我的孩子啊”,一句简单的问候,饱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多少的爱呀!不难发现老师已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这种关心发自内心,这种情感是那样的自然!我被浓浓的师爱感动了,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学生。不,我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