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6,(7)
一写作是情感的流泻与思想的演绎,文章应以形象的丰满或材料的充实,予读者以思想的启迪或情感的熏陶。审视我们的作文,顿感学生写作的圆滑世故,文章不是在张扬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是在展现厚实的底蕴,或是观点模糊,或是面面俱到,试图以自己的滑头,悄悄蒙上老师的眼睛。我们看看 相似文献
2.
石修银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6,(4):26-27
一
写作是情感的流泻与思想的演绎,章应以形象的丰满或材料的充实,予读以思想的启迪成情感的熏陶。审视我们的作。顿感学生写作的圆滑世故,章不是在张扬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是在展现厚实的底蕴,或是观点模糊。或是面面俱到。试图以自己的滑头,悄悄蒙上老师的眼睛。我们看看下。 相似文献
3.
周润健 《基础教育(重庆)》2005,(6):34-36
家长都希望孩子早些懂事。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的愿望“涛声依旧”,孩子并没有“当家做主”.反而有些变成了另类“小大人”:为差生代写作业明码标价,给同学代买字典收取回扣,为当班长向老师“行贿”,10几岁的孩子在作文中竟慨叹自己是个老者…… 相似文献
4.
家长都希望孩子早些懂事。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的愿望“涛声依旧”,孩子并没有“当家做主”。反而有些变成了另类“小大人”:为差生代写作业明码标价,给同学代买字典收取回扣,为当班长向老师“行贿”,十几岁的孩子在作中竞慨叹自己是个老善…… 相似文献
5.
6.
吴秀利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2)
张乡绅是《范进中举》中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从出场到退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可以说,在本文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他的背后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没有接到任何邀请,主动来到范进的家里,主动与范进攀谈。先是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歉意,希望范进能谅解他。接着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范进套近乎、拉关系,什么“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什么“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连祖师爷都拉了出来,本身二人不是… 相似文献
7.
郝胜道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张裕民这个名字,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人物,暖水屯的党支部书记,作品的主人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初期我国华北地区农村根据地土改斗争的鸿篇巨制,以它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赢得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为人所共认.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这部巨著给予了高度而公正的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它的主人公张裕民形象的评价却一直很分歧.1950年陈涌同志的第一篇评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章, 认为张裕民形象塑造得不成功:“这个人物的色彩是不够丰满不够鲜明的”,“他的行动的积极性,是表现得不够的.他后来曾经在斗争中表现 相似文献
8.
9.
廖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0世纪50年代至新世纪的小说文本映现了乡村革命、建设的复杂嬗变,村干部从圣徒殉道到家长治村再到新乡绅致富,乃至今天的村霸、村官下派、大学生村官,广袤土地上亦民亦干的人物系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表意结构,成为确证中国革命、社会历史变迁的知识框架、认识装置,并与后者形成内在呼应,彰显革命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10.
林建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5):26-27,30
小彤(化名),女,15岁,初三学生,因烦恼、失眠而主动前来咨询室寻求帮助。进到咨询室却沉默不语,自带纸张(作业本的纸两张),将纸张撕成一条条,然后又一条一条地将它撕成碎片。我想她可能在整理思路,于是耐心等待。撕完后,小彤显得有点无所适从,然后又将纸片一张张地捡起来握在手里。见此,我鼓励她说:"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不会跟别人说的。你说说看,看老师能不能帮你。" 相似文献
11.
12.
张桂年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4,(1)
俞林同志的长篇小说《人民在战斗》是篇具有坚实生活基础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力作。小说以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为背景,描写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心阜平县人民的反“扫荡”斗争。歌颂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作品以张家庄人民反“扫荡”斗争为线索,由斗争的开始一直写到斗争的胜利结束。作品展示出太行山人民惊心动魄的斗争图景和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形象概括了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内容,尽情讴歌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品的一切艺术力量、思想力量,都集 相似文献
13.
14.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带来的轰动效应.使“莫言”成为了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期我刊特设“莫言与语文教育”专题,从莫言谈语文教育、莫言作品介绍、莫言作品与语文教材、如何开展莫言作品教学四个角度,揭示莫言与语文教育的不解之缘,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5.
人们历来肯定张倩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精神,却很少注意到张倩女魂身和肉身是如何统一于一身的。本文拟从张倩女魂身和肉身的行动和及其结果来分析,她是如何情与理取舍的:肉身尊情守理而饱受相思苦,忍受感情的折磨;魂身重情越理而魂飞千里,尽享爱情之甜蜜,与心上人双宿双飞。两个形象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最后统一于一个整体,深刻细腻地展示了张倩女重情而又守理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6.
郭澜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1,(6):F003-F003
唐宋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士族势力的彻底衰落,社会呈现出日渐平民化的趋势,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读书,在科举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厕身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中一员。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扩展和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拥有一定功名的人(即为绅士)越来越多,但官员的数量却基本没有怎么增加,这就必然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获有功名,却没有担任官职的人组成的社会集团。这些具有一定功名,尚未能做官或曾经为官后因各种原因离职并在乡里居住的人,就是我们所谓的乡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王熙凤的人物特点,认为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能说会道、心狠手辣却出于无奈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一张珍贵的照片》(九册)这篇课文的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刻画了周总理那可亲可敬光彩照人的形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突出人物的特点的呢?选材——围绕人物特点。作者为了表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人民的可贵品质。从许许多多感人的材料中选择了周总理热情关怀小桂花这一事例。表面看来这既无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 相似文献
19.
张朋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颇具影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当时报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形象塑造。1902年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塑造的女豪杰形象在媒介中呈现并广泛传播;1904–1905年张竹君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深入人心;1911–1912年媒介塑造了她战地女医生的形象。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郭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5):83-85
张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他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爱情的志诚。这种“志诚”的精神,凌驾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乃至于个体生命之上,是对于爱情的认真专一和无限忠诚。它集中表现为:真诚重情,执着专一,以及读书人特有的一种“书呆子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