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洪青 《成才之路》2012,(14):70-70
正从教十余年来,我一直不懈地探索,追求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但每次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总觉得课堂活力不足,呆板有余,师生之间缺乏一种真正的互动和交流,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我在迷惘中不断反复思考: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活"起来呢?为此,我在讲授初一新课改教材《能追上小明吗》一课时,大胆地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名为《独特的中国汉字》的品社课.授课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的引导、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授课教师在讲授某些环节时有意识的停顿就像是乐曲中的休止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静静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交流与思考,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可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适时地停顿,留出引导学生思考的时问,才不会让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才有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品社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演练思维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我想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绿色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卢仲衡先生提出的"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式在  相似文献   

4.
"自育自学"这项坚持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已经在我校开展多年,可以说已经遍地开花。但我在日常参与课题研究和观课中发现,不少实验老师对低段的语文"引导自学"课不太有信心,总觉得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学时坐不住,不能深入思考,讨论质量不高,因此迟迟不敢尝试。其实,何炳章老先生在《原点》一书的《就"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关问题再答同仁十二问》一文中就谈到"引导自学"课型在小学低年级完全可以运用,并主张小学生在课堂上自学的习惯完全应当及早养成。那么,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语文"引导自学"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呢?我根据自己的日常实践和看课经历发现,将自学环节情境化,自学任务趣味化,教师语言儿童化等操作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我在广州生本教育中心郭思乐教授指导下开始尝试生本课堂。12月前往承德授课,当时上的是琦君的《春酒》。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作业:"阅读《春酒》。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或联想?请搜集与你的思考、联想有关的好作品,准备与大家交流。"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压岁钱"的"压祟","年"的来历,"万圣节"的"不给糖就捣蛋",不仅让我熟悉了中外民俗,还打开了我的思路,引领我重新体味了鲁  相似文献   

6.
缘起:一节失败的作文课这是一堂习作公开课,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习作。课堂呈现是这样的:以"我的一招"为主题,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让一个学生当堂展示踢毽子的绝招;然后引导学生用"镜头定格"的观察方法,认真观察学生踢毽子时的具体姿态;接着指导学生具体描写踢毽子的过程,形成范文《我是踢毽子达人》;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使用刚才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的"一招"。  相似文献   

7.
<正>"疑"为经,"思"为纬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结构方式,它注重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学习材料,突破课堂教学结构的局限性,把一节课上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学习的整个历程。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全国数学观摩课中执教了《圆的认识》一课,华老师的这节课就采用了这种粗线条的整体架构、开放的结构方式。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寻宝情境,以"疑"为经,以"思"为纬,在寻宝情境中充分地激疑、释疑和存疑,从而激活了整个数学课堂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正>从教10多年来,听过的课近千节,每节课都让笔者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但记忆中有两节课给印象最为深刻:一节是一年级的《小猫种鱼》,一节是四年级的《放弃射门》。这两节课同样出现"意外",但教者处理方法不一,效果各异。《小猫种鱼》的执教者基本功很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可是在最后一个教学生字的环节中,却出现了下面的一幕。师:"谁能用‘种zhòng’组词呢?"生:(纷纷举手)"种田、种地、种小麦、种西瓜、种稻谷……"师":对!真棒!"这时一个男孩突然举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读到这段熟悉的文字,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情境教学"。多年来,笔者不断地践行、尝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认识《江苏教育》是从"教海探航"开始,从第一次接到"教海探航"的获奖电话开始,《江苏教育》的名字就变成我教海生活中最美丽的期待。有了《江苏教育》的认可,在一篇篇"教海探航"论文中,我大胆地述说;在一节节课堂中,我不倦地思考。我喜欢上了这种安静的"行走教研"的方式。当我的获奖论文在《江苏教育》(中学教学)上变成了铅字,我内心的幸福和感激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课堂中,氛围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对此,我颇有点儿自得。直到有一次市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9"的课。自那节课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讨论老师,老师讲述老师,我们该如何预设这节课?当教学设计时想像中的老师们被特别邀请到现场聆听关于自己的故事,期待着和孩子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又该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和生成这节课?精心思考和打磨的公开课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和久久回味,日前,本人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在这节课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尝试着厘清各种授课线索和矛盾纠葛,努力在课堂上做一个合理的引导者,不让自己"淹没"在现场众多的老师之中,同时又尝试着让自己自然地融入到这场关于老师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4.
对"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听了一节《梯形的面积》课。这是一节导"学"课,一上课教师就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由于学生前一天在完成导"学"案中,对此问题已经作过思考,甚至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应该可以说是深思熟虑。因为当老师将此问题抛出,稍停片刻,提出交流时,学生便竹筒倒豆似地说出了六种(后面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的夏天,我有幸在北京听了两位老师精彩的公开课。一位老师讲授的是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另外一位讲授的是《作文拟题技巧》。一节文言文教学课,一节作文拟题训练课。最后讲评时专家的想法与我的预料完全相反,这引发了我对新课改精神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语文园地四》是本周最后一天的学习内容,而口语交际也恰是本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该如何上好本次口语交际课是我前两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脑海里总是不会忘记思考如何将"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渗透在课堂上。我是将新课程理念谨记于心的,教和导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而学生在自主地学的过程中必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搜索的精神,也能够激发我的思维和能量。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最高要求,积蓄能量,提高水平,教导学生。工夫不负有心人,于是,一  相似文献   

18.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结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阐述了"理想课堂"的构建思路与策略,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阅读是实验的关键点。只要把握好了阅读在教学中的位置和开展方式,主题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下面,以我所执教的一节基础阅读教学课为例,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带学生围绕"读"字学习语文的。这节课的主题我定为"异域风情",选取了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教材《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荷兰风车》和《埃及的金字塔》两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2021年,《北京教育》杂志为我开设了专栏,我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对于文风和选题仍颇有些忐忑,我就转发给几位朋友,请他们指点。在一片认可声中,有一位朋友很中肯地说:好像少了学生。我顿悟到,在一切都倡导"将学生放在正中央"的当下,我在课堂教学的思考中却唯独没有提到"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意见,也恰恰是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的课堂中最有魅力的部分。于是,第二篇我就想专门谈一谈"‘二小’课堂中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