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儿女英雄传》中大量由语素重叠和音节重叠构成的AXX式状态词具有重要的语法、修辞功能和意义特色,值得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革命英雄传奇的出现是解放区文学中突出的文学现象。《新儿女英雄传》既是在政治性话语规定内的写作,同时也隐含着非政治性话语的叙述。两种话语交织在一起主宰着文本的生产过程,为乡土生活的理想性提供了合法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另一种非官方的欣赏角度,尽管这个欣赏角度是潜在的、被压抑的。  相似文献   

3.
晚清官僚董恂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期间,曾评点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董恂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诸要素(人物形象塑造、谋篇布局、写作方式和技法、语言特色等)作了逐一评点。董评本作为该书清末手刊行的版本系统中唯一的评点本,不乏精辟见解,展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与小说创作理论,在版本与小说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版本考证、文本提示、情节漏洞三方面来看,现在常见的《儿女英雄传》版本很可能经过了多次、多人的修改,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文康写作该书至少是分两个阶段写成的。最初的构思可能只有前二十八回。  相似文献   

5.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小说。对这部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2 0世纪初到解放前 ,鲁迅、孙楷第、胡适等学者对作者文康生平家世以及故事人物渊源等资料作了初步的考证和整理 ;(2 )从建国后到 70年代末 ,这时期的《儿女英雄传》研究较为沉寂 ,对小说评价较低 ,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3 )从 80年代至今 ,《儿女英雄传》研究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 ,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清代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语言反映了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基本特点,其中使用了大量儿化词,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从词汇、词类、修辞等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可以窥探北京话中儿化词的发展,以及为儿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史略》精辟阐发晚清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之政治思想倾向,系“有憾于《红楼》”,精神与之“正反”,“而成就遂迥异矣”;,指出“书中人物亦常取同时人为蓝本;或取前人”,十三妹“当纯出作意造”,其“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是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特有'演说'流风”,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也”。鲁迅先生洞透纸背的考评论析,大抵精当,极富启迪意义。本试对十三妹形象进行再评价,对该书复杂的思想内蕴、作品艺术特色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儿女英雄小说,是清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带有满族特色的词汇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了目前对《儿女英雄传》中满语研究的不足,便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做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清后期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折射出因旗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而引发出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旗人内心深处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为一个旗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文化心态以及对民族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可以说《儿女英雄传》是文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10.
十三辙是指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关于十三辙的直接来源,目前有如下三说:1.出自明代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提出此说的是赵荫棠。2.源自清代马自援的《等音》和林本裕的《声位》,其中前者更早一些。持此说的是罗常培。3.来源于明末鼓词作家贾凫西和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持此说的是白云生。以上三说都根据不足。笔者最近发现《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有关于十三辙的一段完整资料,非常可贵,迄今为止音韵学界很少注意到。在本文中,笔者把该书的相关段落全部披露并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音韵学史研究和戏曲学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科举在《儿女英雄传》中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全书以安学海中进士为开端,以安骥高中探花,出任山东学政收尾.文康清醒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但同时也看到了科举制度能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巨大利益.这正切合了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文康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科举,高度重视其实用性,在明知其弊端的情况下仍让人物投身其中.文康试图运用“道德报应”的模式使得人物成功避开科举制度的弊端,从而获得成功.同时“道德报应”模式也使得主体对天意产生敬畏,进而将这种敬畏转化为内在道德的约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然而,这种“道德报应”的模式始终无法跳脱出实用理性精神对于现实利益的重视,远远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列女传》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创作的一部全以女性作为传主的女性类传,全书记载了上古至汉代约百余名知名女性的事迹。作为我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妇女类传,《列女传》不仅对后代史书设妇女类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女性描写方面积累了初步的艺术经验,为后世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旺莽传>作为<汉书>的"第一巨篇"、"第一变体",在历史编撰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体例上"名为列传,例依本纪",纪年上"纪莽事用莽年",篇目安排上"传终全书,别为一代",且"广收文诰,为文增色".这些别识心裁的编撰特色,使史家能更全面、真实、深入,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也使<王莽传>成了体现<汉书>历史编撰成就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自诞生以来就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因为被不同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文学家等予以各种维度的"价值重构"而显得众说纷纭。本文以其主旨究竟反映了什么思想为论题,通过对作品所"喷散"出的客观思想以及主要人物形象所遭遇的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等实事求是地分析,深入探求作者在该小说中表现的主观意图及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在《李娃传》研究中,学界对诸如李娃的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意蕴、结局与主题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依据张力理论,从人物自身、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审美意蕴四方面分析了《李娃传》独特的张力美。正是由于人物、主题、审美中截然不同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李娃传》有了巨大的接受张力,也使读者获得了多层的心理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18.
《唐摭言》,《唐才子传》所载李洞事迹有所讹误,如李洞在昭宗时并无凡三上不第之事;裴贽也并非因科场上有意屈抑李洞而遭无子的无谴,李洞之不第,乃与其崇奉贾岛,考场上的唐突之举,及其诗风的奇峭苦涩为礼部所厌恶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僧传是为高僧立传,立传的编撰者对众多僧人进行选择,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的选录标准,选录标准的优良与否,关系到僧传的流传与影响。由对"三朝高僧传"①的选录标准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自从释慧皎《梁传》始,确立了以功德为先、德行和学识为次、神异为辅的选录标准,《唐传》《宋传》在继承基础上根据佛教发展状况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