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著作的出版应该在坚持出版导向的前提下,需要坚持学术价值第一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经验,提出了关于保障学术著作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思考:学术著作质量评估要结合出版社选题的选题三审制度,要在各自传统出版范围内做好学术著作出版,要合理利用出版社的外力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对编辑的专业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探索入藏馆量在学术著作评价工作中的应用,为学术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指标数据的产生机制、获取及应用情况3个方面讨论入藏馆量在学术著作影响力评价中的适用性,并以WorldCat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讨论。[结果/结论]入藏馆量数据通常来源于国家或国际图书馆联盟目录,在获取数据时,应根据选择的指标来源选择合适的检索方式,以准确获取著作的入藏馆量信息。在应用入藏馆量时,应考虑入藏图书馆的类型、地域等属性才能更加全面、准确评价著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3,(11):93-93
9月23日,第八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终评会议在哈尔滨举行。评委会主任、中广协会副会长杨波主持了终评会议。本届评选共收到中央三台、总局机关、高等院校、各省级协(学)会、中广协会及其各研究基地和专业委员会选送的参评著作60部,评出获奖著作36部。其中,一等奖7部,特别奖1部,二等奖12部,三等奖16部,入选率达60%。  相似文献   

4.
吴婧 《中国编辑》2023,(11):56-59
学术书评是学术著作出版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术著作具有传播、宣传以及评价的功能。本文通过对好的学术书评的标准进行阐释,对当前我国学术著作出版中学术书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梳理,对学术著作出版中学术书评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充分发挥学术书评在学术著作出版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艺 《出版参考》2016,(4):38-39
作为学术图书编辑,我们受益于当前学术出版的振兴,也肩负着提升学术出版水平、弘扬优秀文化成果的使命.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另一方面,做好学术著作出版需要明确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正确认识学术著作出版的类型边界,合理规划学术著作出版的规模边界,自觉维护学术著作出版的品质边界,是我们开展选题策划、编校加工、宣传推广等各项出版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2009,(11):21-21
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经过复评、终评两个阶段的工作,于10月10日在北京结束。评委会从56部参评著作中,评出获奖著作36部。其中特等奖1部,一等奖5部,二等奖11部,三等奖19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28人次参加了复评、终评工作。中广协会会长李丹担任终评委员会主任,顾问刘习良担任执行主任,副会长张振华担任副主任。  相似文献   

7.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是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现载体,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资源,然而目前学界、出版界、管理界对这些概念理解不一,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歧义和混淆,进而使统计数据不一致。本文通过概念分析法,对当前中国各种形态的学术出版物实体进行分析和辨别,认为将这三个术语看成同义词、同位词是不合适的,应将学术图书作为上位概念,将学术著作、学术专著作为下位、再下位概念,进而概括出学术图书、学术著作与学术专著的简明、操作性强的定义。概念清晰、术语规范将有助于统计我国每年出版的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和学术专著品种数量,获取较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实务管理。建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务必重视常用术语的规范研究和基本数据的准确统计,国家有关部门或学术评价机构应增加对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的专项统计,以夯实研究和管理的基础。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8.
石伟 《出版参考》2012,(33):9-11
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9月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文件(以下简称通知),此文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推动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升我国学术著作的创新能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值得认真学习。《通知》内容第一条给出了学术著  相似文献   

9.
吴婧 《科技与出版》2021,(12):113-116
《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为新时代学术著作社会效益考核提供了根本遵循.受众是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对象,也应成为评价学术著作社会效益的主体之一,动态调整、完善基于受众维度的学术著作社会效益考核体系有其必要性.可以从补充市场流通数据和受众评价指标;借助第三方平台,全面获取受众数据;发挥发行渠道优势,构建专业化受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我国学术代表作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厘清当前研究方向,归纳总结相关研究的特点,为学术代表作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在广泛深入阅读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特征规律、遴选标准、评价方法、实践应用5个方面较为详尽地梳理国内学术代表作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现状,并进行总结与展望。[结果/结论]国内学术代表作评价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研究重点是代表作的评价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且实证研究较少。未来研究中应该加强分类评价、信息化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更加注重学术成果本身的质量,构建基于文本内容和引文网络两个层面的学术代表作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面对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形势,作者从文献采访工作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调查研究英国、荷兰、美国、日本的典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发现这些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具有高度制度化、国际化的特点,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研究的社会影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性成为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评价过程规范且由专家主导,计量指标只供专家参考,基于高水平代表作的外部评价是一种基本评价形式。这些经验对于建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实践、面向国际水准、面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国内企业竞争情报评价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情报软件和系统评价、竞争情报人员能力评价以及竞争情报工作绩效评价等几个方面,缺少针对企业竞争情报成果的评价。基于国内外竞争情报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分析企业竞争情报成果的类型及特点入手,引入模糊集合理论,从内容性、可用性、应用效果、用户满意度4个方面构建包含11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专家调查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企业竞争情报成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通过实验证明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图书馆系统的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图书馆系统的效益评价是图书馆工作科学化、计量化的基础和保证;阐述高校图书馆系统效益评价的概念及意义;论述图书馆系统效益评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图书馆系统的效益评价模式;结合高校图书馆建筑和设备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对图书馆系统的效益结构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知识运用理论研究知识如何转化为政策的问题,可为学术研究的政策影响评价提供理论基础。按照对基础观点和政策影响过程映射方式的不同,将基于知识运用理论开发出的评价框架总结为线性框架和多维框架两种类型。分析和比较两类框架的特点和优缺点,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搜索引擎的学术搜索服务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网络搜索引擎开展的学术搜索服务业务,论述了其运行机理、服务模式,分析了学术搜索对图书馆、专业期刊数据库商等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单位及信息服务人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期刊影响力评价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对于优化期刊质量、促进科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综述国内外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从传统指标、影响因子系列评价指标、H指数以及衍生指标、类PageRank及其衍生指标、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社交媒体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以及跨学科期刊评价方法出发,总结现有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的特征及其不足之处。[结果/结论]现有评价指标融合度较差,较少考虑引文偏态与自引问题,且新兴的基于社交媒体的评价方法可行性有待商榷。未来应重视深度融合评价指标,引文偏态改进方法多样化,社交媒体期刊评价方法规范化以及跨领域期刊评价方法体系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术界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学术界互联网用户的背景、用户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现状、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用户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评价和用户对未来互联网服务的期望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检讨与建立学术规范 ,是图书馆学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术评价的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学术评价真正的标准是“学术市场” ,即一种阅读的市场与效果。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建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 :即不要轻易放弃本学科已有的成就 ;学习与吸取其他学科之长 ,不断审视自己的学科 ;加强切磋与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