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天国”的向往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情结,能够升天是许多人的梦想和追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古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从借助“天梯”到“乘龙”或“羽化”,活着的时候不能实现的愿望,死后仍然孜孜以求。实际上,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正是滥觞于古人对升入天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佚名 《宁夏教育》2005,(11):69-69
“站在后面,不要推,”在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do not push”.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很早就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  相似文献   

3.
“德才兼备”是现代人才观吗?下文将告诉你,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这一观点。我们要一手抓“才”,一手抓“德”,两手都要硬噢!  相似文献   

4.
水·月·人     
记忆最深处的一句话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承载了世间万愁,奔向江河,奔向大海,最终蒸发到云端,还不是来浇灌这人间!我就这样笑谈春水,天上人间是终极的理想,可谁又知世间本身存在的物理循环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还不如“一江春水”来得爽快!来得彻底!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看出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由于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信息的传递反馈是呈双向性的。本文试图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及时获取来自受教一方的反馈信息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论语》中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愤”“悱”与“不以三隅反”的情状,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启”“发”与“不复”就是对反馈信息的调控。当老师的如果不能准确地观察到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  相似文献   

7.
鳄鱼是一种凶 猛的海洋动物,它在 吞食弱小动物的时 候,常常会流出很多 “悲痛的泪水”。所以很早就有了众 所周知的“鳄鱼的眼泪”,并用这句 话来形容伪君子。  相似文献   

8.
牛校校刊     
《大学生》2014,(1):8-9
据调查,哈佛大学学生的平均成绩是A1而最常见的成绩是A。实际上,这一现象很早就出现了。2001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就将“成绩贬值”(或成绩通胀)列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学杂谈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古代对美的探讨,很早就伴着劳动开始了。汉字“美”的创制,正是表明人们在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中,产生了美的观念。孔子、孟子分别有“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的话,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辞句。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柔情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  相似文献   

1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这一问,问出了千般哀怨、万种离情,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把李煜这位亡国之君深重的愁情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当中,常见发问之旬,屈原问天,李白问月.闺中少妇问落花,雨夜离人问红烛。细细品味,诗歌中“问”的艺术确是别具匠心,意蕴丰厚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2007,(4X):I0016-I0016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字.古人就用简单的几笔画出事物的样子来相互交流。画个牛角代表“牛”.画几滴雨滴代表“雨”。今天,我们就称它们为“象形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匪 《教书育人》2004,(9M):1-1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我很早就听说,并且一直坚信不疑的一句话。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因为很多人都曾经这么告诉我。  相似文献   

14.
红楼之梦     
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很早就有了越剧版的电影。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的特产,我正是站在露天电影场上看到了“黛玉焚帕”。漫天的雪花满地的白,我夹在人缝里看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哭得绝不比黛玉逊色。鼻涕都抹到了棉袄的袖口上,眼泪一半落到雪地上,另一半流进了心里。细细回想起来,那年我约7岁。  相似文献   

15.
称兵王为“大侠”,是毫不夸张的。关于这一点,我很早就想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碍于“大侠”尚在班上,惟恐被其痛揍一顿。如今斯人已去,众兄弟于是竞相发表议论,我也借机啰嗦几句。  相似文献   

16.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7.
曲折     
水有人说“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你的气概,有人说“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你的雄浑,有人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你的绵长,而我要说“是曲折,填充了你,让你有了柔中有刚的内涵”。不是吗?你的流淌因为曲折更加缠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假日,叫做“休沐”。“沐”是沐浴之意,汉制五日一休,唐朝改为每十日放假一次,即每月的上、中、下旬各放一次假,称作“浣”。“浣”即洗身、洗头之意。当时每月的这三天假日,  相似文献   

19.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生发联想、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灵活运用了这一手法。在诗歌中,一般地说,具体事物是实,抽象情理是虚。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化实为虚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  相似文献   

20.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