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香港小学推行常识科常识科作为一门新开设的科目,于1996年9月在香港各小学全面推行,成为小学核心课程。香港教育署向各小学提供一套有关该科教学的录像带和教师手册,为教师提供有关常识科教学的训练。常识这门科目把现行的社会、科学、健康教育三科综合起来。常识...  相似文献   

2.
在香港地区,原来的小学常识教学内容是由社会科、科学科和健康教育科等课程组成的。由于这三门课程的内容有交叉,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重复学习的问题。另外,这三门课程的教科书已经使用了近十年(社会科和健康教育科的教科书于1980年编写,1983年使用;科学科的教科书1981年编写,1984年使用),有的内容已经落后。基于此,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第四号报告书(1990年11月公布)曾提出把社会科、科学科和健康教育科三门课程合并成“小学常识科”一门课程的建议。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和论证,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1994年4月正式决定采纳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的这一建议,并编制新的《小学常识科》的课程纲要,要求香港地区的各小学从1994年秋季开始逐步过渡使用。  相似文献   

3.
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各小学校基本上根据八十年代初编订的“小学科学科”课程纲要推行科学教育。1994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将小学课程重整,把小学原有的“社会科”、“科学科”及“健康教育科”三个科目综合为一个小学核心课程,称为“常识科”。此改变表面上令香港小学自然教育在学科分类上与全国其他省市课程有很大的分别。不过留心细看,可察觉香港小学的“常  相似文献   

4.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小学社会教学大纲》是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学习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要充分认识其综合性、常识性、思想性、实践性、直观性、渐进性、交叉性、机动性等基本特性,以此来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一、综合性《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的性质是“社会常识教育”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由此可见“综合性”是小学社会课的第一个基本特性。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发展。这是当前世界各地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现行小学…  相似文献   

5.
自然课教师的基本功及训练□江苏海门市东洲小学仇丽君景裕辉一、多阅读、力争“博”自然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常会问一些“为什么”。小学自然课虽然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但涉及面很广,天文、地...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社会”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常识科(俗称副科),并没有得到一线教师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转变社会教学观念,改革社会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民族团结教育之愿景及其有效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定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我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畴,而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的15%,并强调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规定小学阶段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初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高中开设“民族理论常识”,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等课程。  相似文献   

8.
198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小学教学计划——《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其中设置了一门新课程——“生活科”。它是将以前小学低年级所设的“社会科”和“理科”综合起来的合科课程,其目的是加强综合教育,将道德观念的教育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实践技能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这是近几年来,日本重视国民基础教育和充实个性教育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9.
关于小学社会课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和法律等常识,其中社会生活常识部分又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通信、银行、保险等多领域的常识。因为这门课程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开设,而且这门...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对于现当代大学基础教育来说,已经不算是一门新兴课程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都少不了“语文”这门基础课,学生在头脑中早已零零散散地汇聚了较多文学方面的常识,可以说,一说起“语文”,他们绝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大学语文”在教学中若想极大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难。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再拘泥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的实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据泛非网2014年5月18日报道,卢旺达教育委员会将对现行的学前课程、小学课程和中学课程进行修订,基础教育阶段将更强调学生的技能发展。卢旺达教育委员会课程发展主任乔伊斯透露,这次修订主要聚焦24门课程,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会视野下小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中开设了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新问题。我们经过近六年的实验与研究,有几点体会供教师参考。一、小学社会课的性质《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的性质是“社会常识教育”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这体现了小学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当前世界各地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就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方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需要。过去,我国小学课程中的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相重复…  相似文献   

15.
杨丽  张军 《四川教育》2002,(11):39-3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社会》课是针对小学生学习社会常识和最终融入“社会”大家庭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学科主要特点是:认识社会常识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就小学中段《社会》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一、实践活动的准备1.知识准备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注重操作的课程。课本上规定的实践活动,都安排在每个相应的单元之后,该单元传授的社会生活常识,是指导该项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如:小学《社会》第一册实践活动(一)“居家安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简称“四版”)对增订三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在“第二章语音”部分,四版在三版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增、删、改的工作。这样的修订使教材本身更加完善,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从教学出发,探讨四版在“语音”部分还可以做哪些改进,为将来的改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常识”是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中为农村和城市郊区小学高年级专设的新学科,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发的“高小农业常识教学要点”的指示,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获得农业生产的一些常识和简单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国家级的小学生必修的德育学科课程,这两门课程的主旨是直接实施德育。这两门课程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现行教材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包含了近十门学科的常识,有的内容教师容易上成非德育课程,像历史内容、地理内容和小制作内容会上成历史课、地理课和科学课,偏离这门课程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自然》、《科技活动》、《劳动》三科合一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部最近制定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的一项急切任务。建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三科合一”教学活动的改革和研究,是当前摆在小学教育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学校“三科合一”教学改革实践,对“三科合一”教改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一、“三科合一”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三科合一”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依据《自然》、《科技活动》、《劳动》三科内在的联系,建立一门包含上述各科有关内容的小学一、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开设历史课,对于向广大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上海教育局教学处决定将原来的小学历史教材,修订为《小学历史常识》课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历史常识》(以下简称为《常识》)定在五年级开设,时间为一学年,每周两节课。课本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古代史部分,从“北京猿人”写到“雅克萨之战”;下册为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从“虎门销烟”写到“开国大典”,共四十八篇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