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汶川地震电视直播报道入手,分析了电视直播从"非常态"到"常态"的变化.阐述了这种变化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意义.作者分析了本次灾难报道中,电视消息类新闻直播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技术手段的变化,认为常态化的新闻直播不仅适用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也将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电视新闻的主体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为蓝本,深入剖析了这次直播在灾难新闻电视直播方面取得的突破,并探讨了这些突破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过程、悬念和参与是电视直播的三要素。哪怕只抓住了其中一个要素,就能赢得观众.直播就会成功。  相似文献   

4.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央视汶川地震报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用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报道于第一时间赢得了电视媒体的话语权,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认为,央视的此次抗震救灾报道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对其作法、经验作了初步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对于电视新闻报道历史而言是一次值得纪念的里程碑,电视新闻媒体以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报道了这次震惊海内外的突发危机,电视新闻用镜头感动了世界,让救援行动从现场传递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这种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也让新闻报道更加真实、更加高效,对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实现对灾难性报道模式的突破"、"实现'速报--更正'的直播方式"、"整合媒介资源,实现电视直播效果的最大化"以及"采编合一的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分析cctv在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时进行直播的策略,以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媒体带来了严峻考验,全国各地的媒体为此展开了一场报道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地震报道中,而且一改以往做法,不断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提供大量的救灾信息,注重心理干预类节目的作用,创新节目内容。广播在这次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隋岩  李悦 《编辑学刊》2012,(2):34-37
现场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同时也是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崛起的第一优势.实时性和同步性是电视在重大事件直播报道中最大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同类报道的共鸣效果及追求持续报道的累积效果建构软实力是电视直播最常用的手段.正是利用这些手段,电视直播在引导社会舆论、文化输出、国家形象的塑造等软实力的建构上做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东方卫视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闻立台"给东方卫视此次报道带来的有益影响.文章认为,在当今条件下,"新闻立台"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作者阐述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条件.如进一步加强新闻信息公开,合格的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11.
毛竹 《新闻界》2013,(3):29-33
本文以四川电视台“5·12汶川地震”周年系列大型直播报道节目为例,以电视媒介表达话语的多重构合样态为研究切角。从直播节目的报道理念、技术运用、新旧媒介观念和技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探讨,呈现并总结其明晰的创新脉络,以期有裨于未来电视媒介大型直播报道节目的实务与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中的流言传播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这次特大灾难发生以后,相关的流言也迅速产生并且大规模蔓延。此次灾难中的流言传播具有其他公共危机事件中流言传播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文回过头来分析此次地震中流言的产生及传播特点,并试图提出在灾难事件中有效控制流言产生及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文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的大地震灾害,我国媒体非常迅疾,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大灾害面前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其中的网络新闻评论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迅速跃入大众的视线,其类型和文风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呈现了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吕艳 《新闻世界》2010,(5):170-171
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社会性、负向性和不可预料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络媒体全天候、全方位、全频道地进行连续报道和立体宣传,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丰富、全面的报道,为开展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也为进一步搞好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二伟 《新闻世界》2008,(12):109-111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教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8.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由此铺开了一场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的遭遇战和突击战。本文作出了回顾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报道,信息发布权威及时,使抗震救灾工作更有力、有序和有效,彰显出中国媒体的巨大进步。现场直播、赈灾晚会、新闻报道,对灾情的全方位聚焦,凸显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地震无情,传播有爱,人文关怀的独到视角,使灾难报道实现情义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