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体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激发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活性,是以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的逻辑"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品德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应关注儿童成长规律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华章》2007,(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课标是这样表述的:"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笔者觉得可以从如下3个层次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赵源 《小学生》2013,(12):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校门,正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王丽婷 《考试周刊》2013,(88):172-17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基本性质中的“课程基本特征”中的“生活性”指出:本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的基本追求。基于课程基本特征的“生活性”理念,我采取了一些做法.让德育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都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都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伟华 《教育》2014,(5):71-71
《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独立的综合型课程。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性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  相似文献   

11.
刘淑贞 《山东教育》2011,(1):104-10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儿童的重要生活方式,儿童网络生活现状如何?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本文以六名儿童的网络生活为例,描述了儿童网络生活的样态,展现了儿童网络生活多样化的目的与动机,通过对儿童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扫描,进一步透视儿童网络生活的内在价值。最后,以杜威的技术理论为依据,提出寻求具有内在意义的探究,是提升儿童网络生活质量与价值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可见,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围绕本节课教学主题,向学生提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有价值的真实素材或情境,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  相似文献   

16.
强燕 《中小学电教》2011,(10):111-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生活的土壤,我们的品德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开发多样化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8.
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一分子,"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品行培养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相一致。德育须植根于生活土壤,在生活世界中发展、完善。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活动化教学就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源自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为此,小学低年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