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遨 《现代出版》2000,(1):37-37
我从事编辑工作15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少多音义古字的繁简转换,确实是很为棘手的问题,不揣冒昧特写下此文,仅供同行们参考。 书刊编辑,尤其是古代文史、语言、医药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技术处理时,都会碰到如何将繁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简化字问题。 这工作看似简单,拿简化汉字总表一查不就出来了么,何须多说?其实不然。 古时字少,常一个字(同一形体)当几个字用(多义)。就以“厭”字为例,据《说文》,它的本义为“压”,“厭”字《说文》释义为“笮也”,段玉裁注:“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厭,乃古今字之殊。”后“俗…  相似文献   

2.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编辑掌握电脑排版技术的好处程云我们《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编辑部是1993隼引入电脑排版技术的。引入电脑排版后,排版工作是由编辑部中的打字员来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编辑时常要介入排版工作,就版面安排问题与打字员进行商讨,有时甚至要亲自去排。在实践中我们...  相似文献   

4.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6.
近来,各地出版社都在贯彻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进行或酝酿编辑职称的评定工作,这对于提高编辑的地位,增强编辑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作好这一工作呢?除了思想上重视,工作上细致之外,我还想到“职称”与称职的问题。“职称”与称职,虽然只是颠倒了一下两个字的次序,却使我们所要议论的问题一下子清晰、突出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职称”是名,“称职”是  相似文献   

7.
“编辑”二字,今天我们已司空见惯,其含义也十分清楚。据考证,这二字最早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筐盈满。」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这里说的「编辑」二字,是指对手抄本的补充校正,也带有整理的意思。后来雕版印刷术发明,也就有了出版事业。宋  相似文献   

8.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要“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认真”二字,说来平常,听来熟悉,但真要切切实实地付诸于行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认真”二字,对各行各业都是一条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准则。对编辑而言,此二字尤为重要。编辑是从事文字工作的,而文字工作却容不得半点差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认真”二字,应当成为每一位新编辑的座右铭,因为它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认真”提出选题编辑在提出任何一个选题前,应“认真”作好前期准备工作。此选题有无先导性或学术性,是原创的还是改编的,是单本还是系列,是…  相似文献   

10.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就是拉稿不要怕碰钉子,暂时得自称为“百忍堂主”;所谓“狠”,就是在稿费上给以高报酬,算稿费时,不能小家子气;所谓“等”,有时编辑、记者索稿要到作家家中坐等,甚至住  相似文献   

11.
某期刊编辑部规定:责任编辑对自己编发的稿子一律要署上名字。谁料到,这项规定竟在编辑部里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人家十几万、几十万字的书稿,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还可以;我们编发一篇千把字的短文也署名,岂不叫人笑掉牙齿!”有的说:“编辑本来就是无名英雄,工作做了就行了,还署什么名呢?”这些同志,反对徒鹜虚名、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无疑是很好的。然而仅仅从“名”上去认识署  相似文献   

12.
《喀什日报》1985年7月23日头版《喀什之窗》专栏刊载杨爱君献血救产妇的新闻。报纸发行后,伽师县城一片哗然。已死去两月之久的产妇,报上居然说她“得救”了,产妇的亲属见报后,复又悲痛欲绝。当地读者立即来信提出批评。那么,产妇是怎样死而“复生”的呢?原来原稿中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产妇是否得救,编辑想当然加上“产妇得救了”五字,造成了影响很坏的事实错误。这是一起深刻的教训!我们认为编者、作者都应从中吸取教训。错误的产生,编辑负有直接责任。编辑错就错在信笔加上“产妇得救了”五个字。尊重原稿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原则。原稿上没有的事实,编者不能搞逻辑推理,凭想当然往上添加。遇到原稿事实不清楚时,应当打电话或写信去问一下,不弄清楚就不能刊用。这是编辑工作方面的教训。作者有没有责任呢?我们认为作者也有责任。作者的责任在于没有把产妇是否得救写清楚。首先,在约三百字的原稿里,作者共用了三个“救”  相似文献   

13.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14.
字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是撰写公文,或是给亲友写信,给报刊写稿,都应把字写得工整清楚,让人一看,不费气力就知其意。 近几年中,我每年都有150篇文稿被各级报刊、电台采用。我觉得这与字写得工整清楚有一定关系。有一次,市广播电台的一位播音小姐对我说,你要经常给我们写稿,你的字好认,我们几个播音员都乐意播送你的稿子。听到赞扬更激起我把字写端正的决心。 我常想,字写的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字迹潦草则是态度问题,字写不好又潦草更是不虚心的表现。我在新疆奎屯市人大办公室工作,经常遇到打字员送来一些笔走龙蛇的文稿让我辨认,费了很大气力,左推测右揣摩,串读几段文字也猜不出是什么字,真是误时误事,一些人在拟制公文、写信写稿中,往往不重视字迹的端正清楚,只图快,结果给他人造成不便。例如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稿,编辑辨认不清,又没有许多时间去推测、猜想,搁在一边不用岂不可惜。所以,把字写好既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是对自我劳动成果负责的表现。我听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生病想吃杏子,当地又没有,就给舅舅写信,让其代买。因此人写字一贯潦草,他舅见信上写的是代买“否”。白发苍苍的舅舅满街打听,也没有卖“否”的,最后花了不少精力,又经过分析揣度,给买了几个黄杏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中 ,常常遇到“苏联”之前加不加“前”字的问题。自 1991年苏联解体 ,这个问题就存在了。或许 ,人们习惯在称呼刚过去不久的朝代时加一个“前”字 ,如清代初年说“前明” ,民国初年说“前清”。在一个时期内 ,这个“前”字可以起到某种提示作用 ,避免读者思维惯性导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编辑工作是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对稿件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工作。在新闻传播的链条上,它是承上(采)启下(发)的关键环节;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过程中,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编辑工作的职责,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把关、发现、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六个字包含了编辑工作的三个层次,也体现了编辑工作的三重境界。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18.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19.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20.
如今编辑前面的头衔越挂越多,尤其是“策划编辑”的出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越用越多,使得大家对责任编辑的认知似乎有些迷茫。原来的责任编辑与策划编辑是什么关系?策划编辑是不是比责任编辑更强,是领导责任编辑的,或者两者是相等的?由此而引发的责任编辑“责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者以为,责任编辑的这“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工作中还是要重点强调这责任二字。以下,将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责任编辑“责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