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在路上     
青年是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前进的旗帜。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一直高度重视青年采编人员的培养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举办了第三届“大众报人能力建设暨岗位建功”主题演讲比赛。 参加本次比赛的10名年轻记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自己的新闻体验:有亲历灾区后对记者责任的深刻领悟,有对“草根”记者为民建言的职业精神的追求,有对“大记者”、“小记者”的思考,有对集团、对同事深深的感激之情……充分体现出了年轻大众报人满怀激情、拼搏进取、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姜巍 《东南传播》2011,(9):64-65
媒体所建构的医院与医生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大众对该行业的认同和接纳。通过对大连地区报纸中有关医院和医生的报道的检视发现,大量负面报道易于导致对医疗行业的负面印象,从而影响现实中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云南档案》2011,(6):58
<正>一天深夜,一名男子走进一间牙医诊疗室,说:"对不起,您能帮帮我吗?我觉得我是一只飞蛾。"牙医:"你不该看牙医。你需要看精神病医生。"男子:"没错,我知道。"牙医:"那你为什么还上这儿来?"男子:"这边灯亮着。"  相似文献   

4.
我年轻时,有一回得了病,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话虽如此说,穿着白大褂的,不叫他大夫又能叫什么呢。我入院第一天,大夫来查房,看过我的化验单,又拿听诊器把我上下听了一遍,最后还是开口来问:你得了什么病。原来那张化验单他没看懂。其实不用化验单也能看出我  相似文献   

5.
一些在“黑医院”里工作的医生们的良心觉醒,使得这些黑医院里的种种骗人手段开始一点点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6.
6月1日河南某医院院长披麻戴孝、6月8日杭州某医院院长被人暴打、6月11日武汉某医院护士长惨遭割喉、6月16日北京某医院医生被刺五刀、6月21日福建南平医生集体示威。  相似文献   

7.
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医疗供应主体是解决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路径。但这一实践实现起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2012年3月,昆明市迎来了卫生部委派的评估专家,后者来检查昆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情况。一年前,昆明市被列入卫生部16个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费曼     
在这本费曼书信集中,我们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费曼的另一面。它是费曼先生最新也是最后的作品。本书囊括的话题令人眼花缭乱,从科学发展,到个人经历,最终集成了一部别具妙趣的生活指南。同时,它也是人类在不同层次上探求知识的生动见证。这些书信,经过他女儿米雪的编辑和评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费曼怎么和为什么有如此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坚守     
陈红 《中国编辑》2011,(5):76+79
携着青春的稚嫩,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年轻的我走上编辑岗位。从最初对编书无从下手,到今天独当一面,我经历了太多的不成熟,逐步掌握了编辑的基本要求与技术规范,还学会了探索与创新。这期间,我彷徨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选题,我看到了自己的平淡与平庸。没有诗性、没有鲜花和掌声,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北川     
他们没有被眼前的荒凉吓倒,那碎石瓦砾里,那泪眼婆娑里,除了悲伤,还有可以承载一切的挺拔脊梁。经过大灾难的洗礼,在废墟上获得新生的不仅是物质家园,更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情结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因此也是《新华月报》的同龄人。人的一生没几个27年,而我偏偏与《新华月报》这份刊物结缘27年,存有一份永远的情结。1982年9月,我这个从上海到江西插队的知青,从大学哲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又被社里  相似文献   

12.
4月12日清晨,克卢希诺村。78岁的叶甫盖尼·雅科夫列维奇老人早早起了床。对叶甫盖尼,甚至整个村庄来说,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克卢希诺村是莫斯科西部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唯一让这个小村庄声名远播的是,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就出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姬老     
姬乃甫先生去了。在这个多雪的冬天,先生在与无情的病魔战斗一年半后,在京华的医院的病床上,他睿智的眼睛再也没能够睁开。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到瞿秋白,眼前浮现的首先便是一个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革命家形象;其次是他与鲁迅的知己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稍微了解多些的,还有他与当时共产国际、党内路线斗争的复杂关系.其实,瞿秋白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翻译家.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生前的党内外政治斗争到身后围绕《多余的话》展开的争议,他的革命生涯、文学创作、情感世界、心路历程……呈现出太多的庞杂与繁复.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与迷雾,王铁仙主编的《瞿秋白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瞿秋白形象:他是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真诚坦率的知识分子,他的伟岸形象与他的人格操守一样使人感佩.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怀念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实际上,我报考北大学新闻专业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我父亲范长江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生涯。在北大读书期间,我曾协助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油灯     
正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放下电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眼前出现了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我的思绪慢慢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儿时往事中。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广播     
原杰 《中国广播》2001,(1):20-21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油灯     
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坐票     
《新闻天地》2010,(10):51-51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怀念     
2011年10月30日上午,我突然接到系里老主任张琪玉教授的电话,他用极其沉痛而缓慢的语调说,我的恩师黄宗忠先生已于当日凌晨仙逝。惊闻噩耗,不禁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为我将永远见不到敬爱的学术导师和精神导师了而悲痛万分热泪潸潸。仅仅7天前在参加他的八十寿庆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们刚刚见过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