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广泛谈论“银发产业”之时,“银发报业”在我国已经悄然崛起。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创办老年类报纸33家,发行总量超过300万份,全国平均每40位老人即拥有一份老年类报纸。 据全国老龄新闻研讨会介绍,近10多年来,我国老年新闻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84年我国第一家老年报《老人报》在广州市诞生,目前,除全国性报纸《中国老年报》之外,大多数省、区、市皆创办了老年类报纸,其中公开发行21家。同时,我国还有各类老年刊物20余家,不少全国性和地方性报纸也开辟了如“夕阳红”、“银潮”、“老年园地”等老年新闻专…  相似文献   

2.
《老年日报》被传媒界誉为“中国老年第一报”,是国内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老年类报纸,20年来深受老年读者信任和喜爱。这样的一张报纸怎样再进一步?《老年日报》把目光回到传统业务,回到报业最基础的工作,根据“三贴近”的原则,踏踏实实做基本功:开辟一条老年热线,认真倾听读者的心声,在报纸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聘请一批通讯员,建立一个遍布全国的信息沟通网络、通讯网络、工作网络;请进一批“第一读者”,看报纸大样,提建议、想办法,让读者进入办报第一车间。他们将此命名为“三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3.
艾向东 《新闻界》2000,(5):77-77
老年报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全国一亿多老年人群众性报纸。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老年报如何才能赢得老年读者的青睐 ?笔者认为,办报者应竭力使自己贴近老年,想办法把老年人作为主人翁的身份体现在报纸上,为老立言,诉老心声,替老解忧,为老解难,真诚地和老年人同呼吸、共命运。这就要求老年报要从办报宗旨、版面设计、标题制作、栏目设置以及报道思想、写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首先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切实在“服务”二字上狠下功夫。   坚持政治服务。有人认为,老年人上了年纪…  相似文献   

4.
目前、老年报在全国有22家,老龄新闻报道的声势之大是空前的,同时,老龄报纸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作为一张老年报,如何才能赢得众多老年读者,真正受到老年读者的青睐,笔者认为,宣传者应竭力使自己贴近老年,想办法把老年人作为主人翁的身份体现在报纸上,为老立言,诉老心声,替老解忧,为老解难,真诚地和老年人同呼吸、共命运。这就要求老年报要从办报宗旨、版面设计、标题制作、栏目设置以及报道思想、写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首先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切实在“服务”二字上狠下功夫。 坚持政治服务。有人认为。老年人上了年纪,…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催生的“银发经济”也为老年类报纸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提供了动力。尽管市场前景可观,但国内老年类报纸的表现相当尴尬:目前全国已有29家专业从事老龄、老干部工作宣传的报纸媒体,但机关报痕迹和宣传意味明显。多数老年类报纸仅依靠发行收入和部分广告收入生存,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对纸媒市场的挤压,给还没发展完备的老年类报纸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6.
王星 《青年记者》2006,(4):46-46
办报纸如同做饭,“口味”好不好很重要,个中原因不用多说,一句话:“饭”不合读者“胃口”,报纸生存就有危机。都市类报纸有做“农家饭”的,但都不是“主业”。我今天说的做“农家饭”,主要是针对那些农字类报纸。现在虽然是信息爆炸时代,但在广大农村,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信息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满足老年群体信息需求、推动老年文化传播主要阵地的老年类报纸,经历了30余年稳定发展阶段,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转型却相对滞后,存在着多媒体平台构建不完善、内容传播同质化、运营模式较为滞后、服务对接不够充分等问题.针对当前"新老人"群体的不同需求,老年类报纸应从深耕受众细分、拓宽报道内容、完善平台渠道、下沉涉老...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晚报、都市类报纸大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媒体都是靠社会新闻在当地迅速打开局面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新闻。很多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强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受众与党报不同,对时政报道的要求也不同。晚报、都市类报纸不仅要做时政新闻,而且要做得好看、可读,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可读呢?近年来,《天中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晚报、都市类报纸大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媒体都是靠社会新闻在当地迅速打开局面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新闻。很多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强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受众与党报不同,对时政报道的要求也不同。晚报、都市类报纸不仅要做时政新闻,而且要做得好看、可读,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可读呢?近年来,《天中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同质化”是一个老问题了.近年都市报式微、个别报纸停刊,除了外部因素,恐怕与“同质化”有关.一些报纸做了治“同质化”的探索,但是许多做法并没有啥效果,反而影响了报纸的阅读率和经济效益,原因恐怕就在有些“药方”开错了.笔者把开错的“药方”归纳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报业的发展,生活服务类报纸越来越多,如何办好生活服务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如何做新闻?知识性版块怎样办才能提升报纸的品位?这些话题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谈论一张报纸的定位是个老话题,也是每张报纸创办之初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京报创刊至今将满八年,很多当时首创或率先实践的办报理念,如今已成业界共识。 比如所谓“第三条道路”,新京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且真的过了河的先行者。在一些创刊元老的回忆中,2003年之前的中国报业,有两种业已成熟的办报模式——要么做一份严肃的时政报纸,即“党报模式”;要么做一份通俗的市井报纸,即“小报模式”。前者偏重权威性和影响力,但不免高高在上;后者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同,也容易沦为平庸。于是,在2003年南方报业集团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商讨合作办报时,“第三条道路”就成了新京报定位的共识。如果要下个定义,那就是“新型时政类主流城市日报”。  相似文献   

13.
准确的报纸定位是关系着报社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依据新疆《老年康乐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报纸在"专"和"精"字上下功夫,树立品牌意识,培养自己专业化的队伍,形成报纸姓"老"的特色,以创特色化品牌为发展目标。 1、强化服务意识,做"精"做"专"报纸。 《老年康乐报》的特色就是围绕满足老年人休闲时所需各种信息做文章,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强化政策法规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精品文化服务、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日报》要凭地域优势,做强本省发行,还要将省外作为发行的突破点,打好发行战役。《老年日报》的版面内容,要偏重打造服务类版面,力求在众多的老年类报纸中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5.
郭燊 《传媒》2019,(13):31-33
《福建老年报》创刊于1986年5月,是福建省唯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老年类综合性报纸,现由福建老年大学、福建省老年大学协会主办,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为涉老工作部门服务”的宗旨,经过32年的改革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办报风格和发展路径,深受读者欢迎。特别在坚持党的舆论主流声音和宣传主阵地、发挥老年新闻媒体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调动离退休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等方面,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孙菲 《新闻传播》2004,(9):68-68
目前,全国老年类报纸已不再是“老年人办老年报”的时代了,在这个舞台上正活跃着一批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那么,年轻编采人员怎样与老年读者沟通。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报纸的受众群体有了怎样的变化?报纸报道如何更好地适应变化服务好读者?这一定是当下报纸最需要面对的课题。毫无疑问,报纸读者最大的变化就是老年群体比重明显增加,或者说报纸的忠实读者基本上都集中在老年读者,因此,报纸报道必须因"老"而变,充分了解老年读者的意愿,把准老年读者的脉搏,反映老年读者的生活,服务老年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的“银发报业”在我国悄然兴起。据新华社统计,目前我国已创办老年类报纸30多家,发行总量达300多万份,平均每40位老年人即拥有一份。近日,笔者对《中国老年报》、《上海老年报》及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的《老年报》、无锡日报社主办的《老  相似文献   

19.
每年冬春,报纸上经常出现雨雪的报道,是个老主题,常见的题目有“瑞雪兆丰年”,但年年这样标,就成了“四季歌”了。怎样使老主题标出新意,编辑要动脑筋,开拓思路。这里抄录几条标题加以比较,也许对读者有些启发。第一类:  相似文献   

20.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