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名思义,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出现,既有二十世纪初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又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既受制于文学外部种种客观条件,又决定于文学内部自律发展的种种因素;既根植于国内土壤环境之中,又存在着国外思潮的介入影响.正是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双向要求中,在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才得以诞生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中期近四十年的文学发展历程。1942年5…  相似文献   

2.
梁孝瀚,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该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为清宣统三年(1911)创办的教会大学,原址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东南麓、闽江之畔的马尾区魁岐村福州制药厂(今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原刊《协大艺文》1937年第5期,同期另刊有作者的《国文教学参观印象》、《国文教学参观印象记后记》二篇。作者为寿香社社员,该社由福建协大学生于1935年创办,组织灵活,以诗词创作为旨,是福州三十年代第一个有妇女参加并现场作诗词的诗社。《协和艺文》亦有其诗词刊登,无奈作品均未署名,详情不得而知。校友兼社友郭毓麟有云:“孝瀚不惜买书钱,一诗吟就乐无边。”作者有《宋代诗话家之文艺理论》,及《赠郭毓麟七言律一首》,刊于《协大艺文》。另有《慎子研究》十章,分别发表在《青鹤》1933年第2卷第2期、1934年第2卷第5期、1934年第2卷第6期上。此外有《欧阳詹作品研究》,刊于《福建文化》1935年第3卷第17期。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认为:“梁孝瀚的《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是本世纪上半叶唯一一篇全面系统且较为深入地探讨柳宗元文艺理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此前后又发表过许多与此相关的意见,它们一起构成了“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创作目的论、创作源泉论、创作动因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创作效果论和创作鉴赏论等。这一理论体系和西方的文艺理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我们应该好好珍视并发展它。  相似文献   

4.
《讲话》已发表50周年了,《讲话》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革命文艺工作者。《讲话》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上最完整、最彻底地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为了很好实践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毛泽东特别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年了。四十年来,在《讲话》的精神指引和鼓舞之下,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道路,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反映、描绘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业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壮丽图景,在中国文艺运动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事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钻研《讲话》,坚持和贯彻它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要求作品不但要以工农兵生活为题材,而且要有工农兵的思想感情,还要有工农兵喜爱的、易于接受的语言和体式。然而学术界往往只看重题材。把一些不是“工农兵方向”的作品都说成是“工农兵方向”文学,或“工农兵文学”,并对它们进行了不切实际的过分的赞扬,这反映出学界始终未能摆脱以政治评判文学的思想束缚,使许多文学史著作缺少了应有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宋元时期的文艺思潮中虽然存在“道统”与“文统”的矛盾与对立,但由于“道统”在文艺思想界始终占居统治地位,因而对宋元时期的诗学思想和神仙道化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文艺的审美特性、传统文艺的规范性和艺术思维的同一性方面,批判了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文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关联密切,二者的关系具有顺与逆两种向度的选择。文艺思潮主体的二重性是文艺思潮特殊性、独立性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文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具体关系的根本因素。世纪末中国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泛滥,是文艺顺应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中心的世俗化社会思潮的结果。除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外,文艺思潮主体状况的恶化是文艺思潮能动性失落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关联密切,二的关系具有顺与逆两种向度的选择,艺思潮主体的二重性是艺思潮特殊性、独立性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具体关系的根本因素。世纪末中国非理性主义艺思潮的涌起和泛滥,是艺顺应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中心的世俗化社会思潮的结果。除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化条件外,艺思潮主体状况的恶化是艺思潮能动性失落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1.
从热衷于关注社会政治到倾心于文化开掘、再到注重艺术形式的表现,新时期的文艺思潮一浪簇拥着一浪,由此推动着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不断发展,进而走向高潮,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列宁早在一九○五年就提出了“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我国革命文艺界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先后提出过为工农大众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口号,并多次展开过讨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地总结了从“五四”时期到四十年代初我国的新文学运动,并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同志在当时特别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社会思潮,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怎样?什么是文艺思潮,它和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怎样,文艺思潮比起一般社会思潮来有哪些特殊性?什么是流派,思潮和流派之间的关系如何,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对文艺的发展起了何种作用?研究这些问题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有何实践意义?我想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一从中外思想史和我国现代思想史看,能够称得上社会思潮的,是指这样的一种社会思想,它在历史发展的某一时期,代表了某一阶级或阶层对  相似文献   

14.
宗良、韦平同志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简史》是一部论述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开始到新时期文学之初半个世纪中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著作。全文从工农兵文艺思潮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对新时期文学的惯性冲击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仅是全书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工农兵思潮发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我国当代文艺中出现了一股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潮。它片面强调文艺的审美作用,否定文艺的认识、教育功能,鼓吹文艺要远离生活、淡化政治。在这股思潮影响下,理论和创作都出现了混乱。本文指出,文艺是不能脱离生活、远离政治的。本文还认为对唯美主义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评价。而在新时期,鼓吹唯美主义则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不寻常历程。和新中国的其他事业一样,40多年来,她取得过伟大的成绩;也曾出现过一定的失误。尤其是在文革以前的将近30年间,我们曾不间断地开展文艺大批判运动,严重挫伤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使这段时期(尤其是在文革中)的当代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部文艺大批判的历史。本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站在今天时代和学术的高度,审视我们在文艺大批判中走过的弯路,总结当代文学在极左文艺思潮裹挟下留  相似文献   

17.
肖军事件──研究极左文艺思潮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不寻常历程。和新中国的其他事业一样,四十多年来,她取得过伟大的成绩;也曾出现过一定的失误。尤其是在文革以前的将近三十年间,我们曾不间断地开展文艺大批判运动,严重挫伤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使这段时期(尤其是在文革中)的当代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部文艺大批判的历史。本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站在今天时代和学术的高度,审视我们在文艺大批判中走过的弯路,总结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称鲁迅是“最初真正正确地介绍欧洲文艺思想的第一人”。足以说明欧洲文艺思潮对鲁迅的影响之大。本文着重梳理鲁迅是怎样接触到欧洲的先进思想,又是怎么样批判吸收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革命文学艺术,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阶段上“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自从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我国革命文艺工作者一直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上半叶是俄国文艺思潮、美学运动态势等诸多方面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精英知识分子特别是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们开始了在俄国和西欧双重文化交流、碰撞的条件下对本民族审美意识、民族文学发展前途的百年思考。这种紧张思考的大方向是在充分认识和学习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前提下,确立俄罗斯文学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独特文化身份,因此建立与民族文化身份相适应的民族审美意识就成为这一时期不同流派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