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从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视角出发,首先对大学品牌内涵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大学品牌"五层次说"和"标靶"模型,即大学的核心、形式、延伸、期望以及潜在品牌;进而对大学品牌战略构成进行了要素分析,提出了"弓弦箭"模型,包括文化、质量、个性化、整合传播和创新五种战略类型.  相似文献   

2.
大学印象的评价体系由多种要素构成,任何要素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大学印象的形成。在对大学印象进行管理时,有效的管理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主动管理好大学印象的构成要素,使大学印象的构成要素经得起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评价,这是大学印象管理的自为策略;另一方面,大学应主动地进行大学公众印象调查、大学行为纠偏管理和大学危机事件管理,并对大众媒介有关大学的信息进行引导、控制和管理,从而使大学形成良好的公众印象,这是大学印象管理的自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学印象的评价体系由多种要素构成,任何要素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大学印象的形成。在对大学印象进行管理时,有效的管理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主动管理好大学印象的构成要素,使大学印象的构成要素经得起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评价,这是大学印象管理的自为策略;另一方面,大学应主动地进行大学公众印象调查、大学行为纠偏管理和大学危机事件管理,并对大众媒介有关大学的信息进行引导、控制和管理,从而使大学形成良好的公众印象,这是大学印象管理的自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外合作大学的发展,品牌建设应该成为促进中外合作大学顺利办学的关键路径.品牌建设是中外合作大学应对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选择,是维系大学机构持续发展的需要,亦是增进社会公众对大学信任度的产物.从品牌理论视角分析,结合中外合作大学的主要特性,重点探讨了中外合作大学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路,认为中外合作大学的品牌目标确立应以教育消费者满意度提升为核心定位,品牌质量的打造应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重要内容,品牌形象的塑造应以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的完善为关键策略,品牌传播的开展应以大学国际知名度提升为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品牌特质不但是影响大学品牌声誉的基础,也是提高大学品牌收益的根本,它通常是以延续办学绩优禀赋的方式不断为大学品牌收益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为此,大学管理者要勇于排除干预品牌特质形成的制度障碍,以持续的办学投入维护品牌特质的作用效度,为提升大学品牌收益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品牌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品与牌。大学也应当首先立品,然后定牌。立定世界一流之品,当建世界一流之牌。大学继续教育是大学品牌的重要组织部分。大学继续教育品牌作为副品牌,应当认真贯彻品牌战略,立自身之品,建自身之牌。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技术能力、品牌专业和机制特色3个方面论述保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用技术能力提升办学声誉;用品牌专业赢取市场竞争;用特色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形象、大学品牌、大学声誉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造大学形象,打造大学品牌,提高大学声誉”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口号,高校发展战略也日益重视学校的形象、品牌和声誉问题。毫无疑问,形象、品牌和声誉是相互有着密切联系的三个概念,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别。本文从形象、品牌和声誉这三个词汇的含义出发,结合企业的形象、品牌和声誉,对大学形象、大学品牌和大学声誉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胡亚兰 《教师》2008,(14):46-48
目前,大学具有可经营性已初步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人们对于作为大学标志的品牌是什么、其能否经营、经营的重要性、经营的策略等问题仍然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分析大学品牌经营的有关问题,借用企业管理理念实施大学品牌经营,对于提高大学品牌经营意识、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品牌定位与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到来,大学特色化发展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的选择。各大学如何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层次类型高校中脱颖而出,塑造出自己品牌,则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大学品牌定位的原则、功效和大学品牌塑造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品牌塑造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校品牌是当代高校经营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在简要回顾和评述高校品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和一个实验的操作性定义,然后重点对高校品牌形成的内部品牌和利益相关者认知驱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绘制出高校品牌塑造过程与塑造方法模型,最后从高校品牌定位和大学精神、高校内部品牌定位与培育工程、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高校品牌整合营销与传播、高校品牌塑造的组织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对高校品牌的塑造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扼要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对品牌教育的期待,使得品牌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和新的突破点。2006年9月在东北大学召开的“2006年中国品牌论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都充分说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品牌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品牌效应的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经验,阐述了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品牌效应是大学品牌内在利益价值和精神气质所蕴含的扩展能力,它体现的是社会认知群体对大学品牌的价值认同。大学品牌效应可细分为放大效应、扩散效应、集聚效应和增值效应等。大学品牌效应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究其效应的形成机制源于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大学系统内部学者学术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大学间相互竞争的外在动力以及不可忽视的特定的制度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结合高校品牌的内涵和特征,运用小组访谈法提炼出高校品牌形象的评价维度及其指标体系。针对高校品牌形象的层次性和模糊性特点,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学自觉意识觉醒并必然走品牌打造之路。大学品牌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亦成为大学品牌打造的必然追求。世界品牌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启示我们:教师的选拔应注重教师的真才实学,避免唯学历化;推进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严肃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维护教师职务尊严;理性引入竞争机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品牌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品牌的内涵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体现了大学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大学品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是对大学核心价值的深化和升华。大学品牌建设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品牌建设应重点放在培育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理念、塑造学校形象、优化人文环境、建构大学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大学品牌的出现和大学品牌之间的竞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标志,大学品牌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进行大学品牌定位是大学品牌建设与培育的起点和终点;培育大学品牌资本是大学品牌建设与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加强创新与管理是大学品牌建设与培育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品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进入品牌竞争的领域,建设品牌大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拳措.大学品牌塑造必须以先进文化为统领,进行目标定位与特色选择;整合理念识别系统,建立大学品牌精神文化;完善行为识别系统,规范大学品牌制度;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创设大学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Prospectiv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University Brands: An Empirical Study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A model of the elements of a university brand was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how favorably each of these elements was perceived by a sample of young people who were considering entering university. On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students undertaking pre-university courses in two 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 in East London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designed to assess their evaluations of two out of three post-1992 universities covered by the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contained sections that explored the promises suggested by a university brand, the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of an institution, and its symbolic and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Linkages between the favorability of the sample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 university's brand and the participants' conative,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responses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a university's reputation) were also examined. The model involved a mixture of constructs with formative or reflective indicators and thus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techniqu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