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思想是一种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怀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及精神的本体论学说。因而《庄子》一书,基本上就是一部充满自然人本精神的哲学著作。它基于对乱世生命的忧患意识,抛弃了一切社会性功利是非而注重自然人本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地去珍视自己的生命,善待自我,善待自然,在塑造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他们的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文艺思想最光辉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建构依赖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思想的不断进步。至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已形成了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作用于人的思想和实践行动中。庄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发生变动,庄子对社会和个人生存处境予以思考,逐渐叛离儒家思想所规定的社会结构秩序,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庄子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出发,将人的思想认识引入到体察宇宙自然运行的大道中,从而使人的精神摆脱社会世俗的约束。这种以齐万物、逍遥游的思想意识,为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开拓了新的疆域,完善了民族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人生哲学既不能被当作仕途失意的“安慰剂”,也不能被视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自然虚无主义.因为,前者意味着个体受世俗情势所束缚而非自觉地追求无欲无情的自然境界,后者意味着庄子对人生哲学的思索缺乏感性判断和理性推理.事实上,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为每个个体确立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在个体的感性情欲中追求无情;在世俗的物羁情势中保持无情;在自然的生死情实中顺乎无情.可以说,要达到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摆脱感性情欲、物羁情势以及生死情实的束缚,过一种无情无欲、恬淡素朴的自然生活,既需要运用自然体悟,又需要借用理性分析.庄子的思想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多元因素并存以及理性向非理性转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闲适思想的开创者。庄子从生存哲学层面上对"闲适"提出了理性的思考,通过"游"、"忘"、"化"等可达到闲适的途径,描述了"以明"、"心斋"、"心闲"、"撄宁"等闲适的心境。庄子的闲适是一种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无法实现的现实局限性。庄子的闲适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闲适情趣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是审美人生艺术哲学.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从"无何有之乡"到"人间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修身养性、"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原则与世相处,实现其人生哲学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庄子美学思想十分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而"自然"与"逍遥"正是审美人生的存在方式。庄子主张把个体生命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豪迈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合理继承庄子"自然"与"逍遥"审美理想的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虽身处乱世,却又能洞悉世间的一切,他以自己的方式带领人们摆脱精神的困厄,从社会走向自然.他对社会有清楚的认识,反对儒家的积极用世,主张"无为"的思想,他的理论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放眼社会,痛感社会的苦难,然后关注自我,追求个人生命的完善,最后是摆脱社会,走向自然.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崇尚主体精神的"逍遥",追求一种"道"境的人生.庄子美学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它以主体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无疑,在庄子的人生境界美学追求中,体现出丰富的人学形而上学意味,比如对自然人性的渴慕,对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人生及个体意识的倾注,等等.这些思考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语境中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因为,就实质而言,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正是建基于"立人"这个终极目标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偏见和蒙昧不断地出现,启蒙就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将伴随着不断的启蒙过程.尤其是在当下,关注人、人的诗意生存是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唯有如此,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性想象才算完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厘清启蒙话语的所指和能指后,再来回望庄子的美学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美学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诉求,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启蒙的意义:批判和怀疑精神;人生的艺术化;回归自然;享受孤独.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于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庄子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老庄哲学开启了中国人的人格自尊观念。  相似文献   

11.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②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确立人的精神归宿。庄子大力提倡对于功名利禄应当持超越的立场,对于生死、天命应当持超越的态度。庄子还提倡"齐物",对人世间的矛盾也应当持有超越的态度,由此达到人个体精神的自由。庄子的辩证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调节心态和处理好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理平衡,最终发现和体验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狂狷人格归结为对个体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只有纯任自然、心无毁誉、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才会身无所累.达到人格自由的境界。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必须实现两种超越:一是超越外物.摆脱束缚,恢复自然的人性;二是超越生命,悟透生死,进入达观的精神境界。实现超越,必须通过悟“道”来完成。悟道,即内心对道的体悟.方式就是“心斋”与“坐忘”。  相似文献   

15.
性灵文学主将袁宏道与庄子有着不解之缘。儒释道杂糅的思想背景,使袁宏道在面对庄子时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既可以庄用庄,也可以庄典儒用,还可以儒释解庄。而袁宏道的闲适人生观,则使其对庄子的隐逸、无用、自然天性、山水自然等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袁宏道的庄子接受是性灵文人庄子接受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表现了他的“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真状态,而梭罗所说的“自然”是荒野的大自然;庄子强调人的个体存在,而梭罗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但二者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上却是内在一致的,具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对生命对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特别的关注,都认为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主张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