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其重要根源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带来的负效应,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缺失以及道德教育的偏差。文章认为通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积极开拓道德教育的新方法等是重塑道德信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表现多样,原因复杂。我们主张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及加强舆论监督等主要措施,系统性地重建道德信仰,引导人们建立合乎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尊重,其中道德教育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道德的内在要求,道德信仰是实现道德实践性的精神动力机制,培育道德信仰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培育大学生道德信仰、提高道德教育实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道德内化为公民个人品德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够使公民形成对道德品质的信仰并且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而培养一个有什么样道德的人是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必须确定下来的德育目标。过去我们总将有道德的人定位为懂道德、守规范的公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定位已经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备的品质。德育目标应转向培养会进行道德判断,能实施道德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知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价值或理念的笃信不疑和身体力行,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缺失道德信仰会给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危害。道德教育要以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为旨向,以促进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道德具有先天的关联:原初的混沌一体性、对人类心灵关切与安顿的共同旨趣,均可作为人的信仰的同一性。这种关联为我们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状态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从宗教与道德关联的视角审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使主体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道德教育要以个体精神幸福为目标;道德教育要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理性的非理性表达,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但是由于历史、经济及道德自身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中国出现了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有必要从发展经济、建设法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及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对重建理性的、科学的道德信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其原因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文化的融合和冲突、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缺失、道德信仰的封闭性、道德教育的乏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等作用。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本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可以从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校园道德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王囡 《中国德育》2009,(6):26-30
“道德可教吗”这个问题虽然古老,但它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虽然道德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它是有限度的。正是因为施教者未能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楚和深刻的理解,才导致在实践中往往偏离了道德教学的本质,出现了德育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等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信仰的缺失,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本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可以从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校园道德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不同文明形态更替的过程。在不同文明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道德信仰危机现象。我们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毫不例外也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关键是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和如何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狼来了"的道德故事蕴含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逻辑,这一价值逻辑是人们长期以来的道德信仰与道德核心的反映,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对"善恶有所报"信条的抛弃,有局限的认知水平是造成"狼来了"的道德故事逐渐失去道德教育效用的主要原因。再立道德信仰,提高认知水平是解决"狼来了"的道德故事失效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一、道德信仰的内涵与特征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上讲,其定义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环境下,社会普遍出现主体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以及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混乱、道德水准下降、道德使命感薄弱等现象,和谐社会的构建遭遇到了不和谐的时代难题。对于这一难题的化解,当然要靠法律,但也需要诉诸道德。道德需要显性的“外在”的规范和标准,更需要语文这一“内在”的信仰化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华夏五千年,礼仪之邦,道德教育传承源远流长。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跃,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然而一些较为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拷问国人的道德底线,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现结合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对道德教育做一些探讨,不足之处望指正。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德教兴邦。德育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生命之基。社会和国家都是由作为个体的公民组成,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