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第5期《读书》刊载了刘禾先生的文章《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文中谈到,清政府曾将外国人称为“夷人”。英国人最初对“夷”字的翻译有stranger(陌生人)、foreigner(外国人)等译法,而到了1830年,传教士郭实腊开始将“夷”字译为 bardarian(野蛮人)。这一译法,“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非同小可”,“因为‘野蛮人’的说法大大冒犯了刚刚暴发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面子”。从文章的内容揣测,刘先生似非研究历史之人,故本人亦不便对其各种史学观点妄加评论,只想就其中有关“夷”字及其含义谈…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从1982年第十二期开辟了个《究竟信谁的!!》专栏,后来停了,去年第十二期又复办。本人举双手赞成,盖因现时还不时有令人“一头雾水”的报道出现于报端。“一头雾水”是广州一句俗语,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从1982年第十二期开辟了个《究竟信谁的?!》专栏,后来停了,去年第十二期又复办。本人举双手赞成,盖因现时还不时有令人“一头雾水”的报道出现于报端。“一头雾水”是广州一句俗语,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信谁。广州还有一句俗语,叫“朦查查”,是与“一头雾水”相应而言的,说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1,(31):69-69
最近出版的《新闻周刊》亚洲版说,许多世纪以来,妾在中国都代表着财富和地位。近年来社会变动的加速破坏了传统观念,也促使“二奶”流行。在中国的商界和官场,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学坏就有钱”。  相似文献   

5.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6.
刘溜  胡玲 《新闻世界》2005,(1):21-23
自2003年以来.《鄂东晚报》报社内部选成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的默契。为此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报社的做法固然匪夷所思.受要挟单位的“逆来顺受”也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5,(Z1)
“三个女人”告《女友》文/谭笑声名显赫的《文友》杂志,竟被“三个女人”推上了法庭。这“三个女人”。是指《女友》刊登的一篇文章《三个女人,三个小小人物》(以下简称文章);也是指同时发表的一幅配文照片中的三位女性。一幅照片,两起诉案《女友》1993年第2...  相似文献   

8.
出于创收的冲动,自2003年以来,《鄂东晚报》报社内部达成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的默契。为此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者——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报社的做法固然匪夷所思,受要挟单位的“逆来顺受”也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9.
1947年6月29日,蒋介石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名义发出通缉令,通缉“共匪匪首”毛泽东,要求全国国民协力捉拿这个“罪大恶极”的“匪首”,共讨之共诛之。对蒋介石这种既无理又无耻,既使人惊讶又令人愤慨的举动,毛泽东非常泰然,只是在第三天(7月2日)由新华社写了一篇时评,题目定为《蒋政府又一穷极无聊的尝试》。大家知道,18个月前,蒋介石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谈判时两人握手碰杯,签署协定,虽不融洽,但也没有以“匪”相称(一个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与匪握手碰杯岂不成了笑话)。以后,他撕毁“停战协定”,破坏“政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黄永年先生的大作《关于〈尔雅〉的“威夷”及其他》,不仅详细考释、说明了《尔雅·释兽》中“威夷”的含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对待学术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使人受益不浅。今次,后学是想就该文所涉的一点说法提出少许意见,以与黄先生“商榷”。浅陋如我,或有不当,望黄先生海涵。《尔雅》:“威夷,长脊而泥。”同治郝联额重刻本体雅义疏》有:“邵氏任义》引《说文》云:‘委德,虎之有角者也。’委、威声近,既有夷音,如‘周道倭迟’,《韩诗》作‘周道威夷’,是威夷即委靥矣。扩韵》云:‘质,似…  相似文献   

11.
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人们都知道,狗具有狂吠、咬人的天性。当人们一听到狗叫或者一看到狗咬人的事,大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人是有别于“狗”的,如果“人”真的会咬“狗”,那就令人瞠目结舌了。这种“狗咬人……人咬狗”理论,核心问题就是“奇”,一言以蔽之:“奇”就是新闻。“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  相似文献   

12.
三联书店在先后出版了萨义德(文学和文化批评家,阿拉伯裔美国人)的《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数种重要著作后,新近又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与三联出版插图本陈染小说的令人匪夷所思相比,萨义德著述在中国一路走来,其“生命”之旅贴谱、顺畅、合逻辑不说,在当下中国出版鱼龙混杂的语境中,更有一份鲜见的幸运。  相似文献   

13.
施蜇存老人前不久在一篇《为书叹息》的文章中指出,有些译著“非但译文语言水平有或大或小的差距”,而且“有的连译名也没统一”。我读的译著虽不多,但也深感译名的随意性和不统一,诚是翻译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外国人名,包括我国读者颇为熟悉的名家,译名往往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甚至在一本译著中出现多处一名数译,这怎不让人大有匪夷所思之慨呢?在这种译品中,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底出版的桑竹影、南珊所译的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可  相似文献   

14.
谈论这个题目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我认为,这个题目不是匪夷所思,而是思之甚少."被隐去的中国艺术",至少有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中国艺术被谁隐去的?"第二个疑问是,"中国艺术为什么会被隐去?""隐去"自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只是意味着被遮蔽.我们来看两部艺术著作——《艺术与艺术家词典》(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和《视觉艺术史》(Art Forms:History of Visual Art),它们均由西方人撰写,并在中国艺术界广为流传,但就我个人浅薄的经验,迄今为止从这些著作里读出"中国问题"来的论文、专著还真不多见.那么,如何读出中国问题,读出什么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续补《太史公书》自杨敞逐渐布之于众后,被好事者添足续貂,屡屡层出,甚令人有难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前人为拨开层云重雾,留下了很多劳绩,但许多问题仍在纷纭聚讼之中。首先,必须弄清《太史公书》记事的时间下限。下限既明,则今本《史记》中所记“下限”后史事,便当为后人续补的了。《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书》“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司马迁本人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而《集解》、  相似文献   

16.
彭雪 《出版参考》2009,(14):27-27
近一个月来,时常听到《千山暮雪》登上各大书城排行榜单的消息,也时常接到各类媒体对该书作者匪我思存的采访邀请,还有不少朋友特意打电话给我报喜,说你们家“匪”现在可火了!“匪”是对我一直以来担任责任编辑的作者匪我思存的简称,也是读者们对她的爱称。听到来自这些方方面面的消息,内心还是相当有满足感的,我们长期以来所努力的成果——匪我思存——这个原创言情小说品牌终于渐渐为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7.
《报林求索》2009,(11):96-99
<正>争"奇"斗艳的新娘毛里塔尼亚:"肥"夷所思的美丽摩尔人是毛里塔尼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在摩尔人眼里,肥胖的女人是财富的象征,只有腰身粗、脖子短、臀部突出、乳房高耸的新娘才是公认的美人。为了造就"美嫁娘",做  相似文献   

18.
李星 《新闻知识》2006,(12):59-60
浏览李蕾所赠《画皮》一书,没有想到的是,它竟然是那么匪夷所思的好。我更注意的是李蕾为胡武功照片所配的文章,说“配”确实是贬低了她的劳动,它们的意义只是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让记忆和思考之水任情、任性流出。为什么叫“画皮”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人们的兴趣,提高它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一开始就关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内中有一篇名叫“画皮”,李蕾将女人出门前的化妆,用《聊斋》中披人皮的女鬼暗室中的“画皮”联系起来,够恐怖的,而且说:“起床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画皮中的那个鬼,对着镜子,找出一张人皮,刷得一下披挂了全身”就更恐…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一家报纸在2005年11月30日第三版登出一则消息,标题是《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令人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北京一家都市报在11月11日A39版刊发一则消息的标题是:《国足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还有一家地方日报12月14日B1版头条通版醒目的标题是:《南京拉响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68周年》。第一个例子的消息在最后一段写道:“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天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定为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日。”第二例标题中的“大屠杀纪念馆”,大家也都知道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20.
胡雅君 《新闻天地》2011,(11):68-69
你想象过吗?如果让古书《金瓶梅》穿起华裳.伴上音乐.去跳舞,那会是一支什么舞? 在王媛媛的梦里,《金瓶梅》跳的应该是当代芭蕾的舞步。“又古典又现代,又温柔又疯狂”。那是舞剧《金瓶梅》在香港艺术节的首演。身为导演的王媛媛和作曲杜薇、编剧柏邦妮三个女人,手拉手坐在第一排观众席上.三双眼睛紧紧盯着舞台.互相握着的手心冰凉.出汗不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