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学结合课程观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工学结合课程观汲取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三大流派的长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分析工学结合课程观的哲学思想,有助于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蓬勃生命力的根源。立足于隐性知识学习的特点,探索工学结合课程观的内涵与特征,以期促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理论架构的形成,指导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林业行业职业岗位群和林业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确定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定位;围绕课程定位设计教学理念和思路;紧密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依托基地和项目安排"产学一体、工学结合"实景教学,以打造高职院校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特色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工作过程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就制约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任务设计及教学资源等重要元素如何突出"工学结合"特色进行了探讨.提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也应突出课程实践性、职业性及服务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使课程建设凸显"工学结合"特色.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有别于传统的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导的课程教学,工学结合的课程除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更需重塑师生角色,这既是教育本源的回归,也是课程教学效果衡量的需要,更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微观层面的体现.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重塑势必对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职业承诺及驾驭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职能力型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能力型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开发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满足以人为本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从课程学习评价的应用需求出发,高职课程学习评价应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指标体系,实施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并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地实现"工学结合",尤其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方面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中,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管理一个物流企业运输作业部的整个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组建一个运输作业部门(虚拟企业平台),让学生在虚拟企业平台上运作"业务",初步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乎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确保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中课程评价过分追求评价的效率和表面化,机械性和非人为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构建起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基点,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网络为载体、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咏霞 《教师》2013,(29):89-89
一、“工学结合”课程提出的背景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采用“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过程和课程开发项目的方法已成为职业课程开发主要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些典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实践任务,提高他们的整体专业能力、质量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工学结合”是通过改变课程发展“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论,结合研究、工程实践。培养学生“企业项目”为中心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获得知识、形成经验,通过具体的实践任务塑造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并逐步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导致课程教学与考核缺乏企业的参与,学生缺少企业实习机会,职业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社会的最新要求。针对当前问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要采取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满足企业最新要求,具备扎实国际营销技巧,能在新市场开拓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也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效性起到决定作用,教学实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对影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扬长避短,保障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童星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459-460
本文介绍了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标准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装置MSS的构成及特点,着重阐述了基于该系统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该系统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积极的作用,对其它"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当代国际高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也是当下我国高职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科学性、人本性、开放性、反思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的考核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力发展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存在课程价值取向模糊与个体价值缺失、课程改革理念繁杂与生搬硬套、课程开发过程封闭与课程开发主体单一,课程实施与评价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等问题.基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视角,高职课程改革应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课程目标,采取开放式、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以工学结合、能力发展为导向开展课程实施与评价,并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高职院校为加强学生的"首岗适应"和"多岗迁移"能力的培养,提出必须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编排项目化、模块化的实践课程结构,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实训中心在加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中的作用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6.
向丽  刘晓欢  陶济东 《职教论坛》2012,(3):83-88,50
以湖北四所高职院校为个案,针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正在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动能力普遍增强.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学生按照项目教学等方式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应从重视工学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专业入学教育和课程导入的教学、强化全方位育人意识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已经不适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应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工学结合"的项目载体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单片机技术应用"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教学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实践中积累了兴趣切入法、项目引领法、任务分聚法、工学结合法等教改方法,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科学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学结合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理论教学体系完整性与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化冲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冲突等问题。因此,准确定位符合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构建契合工学结合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和建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高职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中,对机电专业通用职业技能和特定职业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根据职业岗位或专业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开发系列"双证"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数控设备维修和塑机设备维修两个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课程实施采取"一教双证"的教学策略,引入项目训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