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2.
西方宪政理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撞,引发了关于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争论。清末宪政运动的失败,更激起了我们对两种文化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高度概括,在构建和谐宪政的今天,其重要意义仍不可小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本土养分,寻找两种法价值的契合点,从而对两种文明的先进性予以整合是法律移植能否发挥其应有功用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各国历史上,近代民法往往先于宪政而存在,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权利意识的觉醒、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对宪政的产生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传统制度和现实危机的影响下,清末时的中国既不存在近代民法,也缺乏促进近代民法发展的社会激励,这无疑是当时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再走发展宪政之路,我们应注重制定一部突出权利本位思想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4.
郭华清 《历史教学》2004,1(9):23-30
章士钊在清末民初曾经热心追求西方的民主宪政.然而,1920年以后,他对民主宪政的态度开始转变,始而怀疑,继而坚决反对中国搞民主宪政,主张中国实行"业治",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什么原因促使章士钊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本文试对章士钊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主宪政观,提出了“主权在民”“、国民参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他的民主宪政观延续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理念,这阻碍了他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6.
章士钊在清末民初曾经热心追求西方的民主宪政。然而,1920年以后,他对民主宪政的态度开始转变,始而怀疑,继而坚决反对中国搞民主宪政,主张中国实行“业治”,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什么原因促使章士钊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本试对章士钊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直接推动了西方宪政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宪政的根本价值和理念,人民主权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是社会契约化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分税制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随着宪政运动的兴起,分税制思想在中国产生并获得发展。这一时期,分税制思想由清末国地两税订立的先后问题和划分标准的初步讨论等,发展到民初系统化的划分标准和炽热化的田赋归属问题。清末民初是分税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时期,并非分税制的实施时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词汇中,没有“宪政”这个词。戊戌变法前,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把立宪的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主张实现君主立宪。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实行宪政的思想却得以传播。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预备立宪迈出了近代中国宪政艰难的第一步。屈指算来,  相似文献   

10.
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继昆 《历史教学》2003,6(1):42-46
梁漱溟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梁氏是宪政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期则是冷漠者.其客观原因在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所刺激,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怀疑思潮所影响;其主观原因在于梁氏认识到了仿效西方宪政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然有学者认为,“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消弭内乱,减轻外患,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则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实质是以国家主义为指向的,是反宪政主义的。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1]一个伪命题的说法抹杀了中国百年宪政最初揭开面纱的艰辛,也淡忘了潺潺鲜血流淌过的痕迹。笔者认为,虽“在中国之土上,中国传统之木未结出真正的西方宪政之花”[2],但“引起民众真正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时尚,成为权力的制约而不是工具”[3]的意义已值得人们为之奋不顾身地追求和捍卫。也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思想家和革命者首先看到的是宪法、国会、三权分立等法律形式和政体...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众多宣扬宪政的刊物中,《中国新报》以宣扬君主立宪、建立责任政府,特别是开国会号召天下,颇具特色。在传播民主宪政思想,启迪民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直接推动了西方宪政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宪政的根本价值和理念,阐明了人民主权和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彰显了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追求。研究社会契约思想,借鉴西方宪政的成功经验,将会推动我国宪政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梁氏是宪政运动的积极参加,后期则是冷漠。其客观原因在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所刺激,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怀疑思潮所影响;其主观原因在于梁氏认识到了仿效西方宪政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15.
从动力来源的角度来说,宪政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内源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我国的宪政现代化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虽然中国宪政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于清末,但纯粹的外力冲击只会产生“纸上宪法”,不可能产生宪政,因而五四宪法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内源和外发的混合将促进我国宪政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随着宪政运动的兴起,分税制思想在中国产生并获得发展。这一时期,分税制思想由清末国地两税订立的先后问题和划分标准的初步讨论等,发展到民初系统化的划分标准和炽热化的田赋归属问题。历史地看,清末民初是分税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时期,并非分税制的实施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宪政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宪政理念的整体把握乏力,对于西方党政的历史及其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和体悟。经过对作为范本的西方宪政进行文化的历史考察,可以认为,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政治容纳性、自由、民主和法治,是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历史品格。西方宪政的历史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宪政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宪政,可以具备不同的形式、价值内涵和国家政治形式;缺乏法治和权利文化资源的中国,需要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价值,以统摄文化交融时代的宪政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耿长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10):67-70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宪政运动和革命风潮是两大主流.论者分析了沈钧儒自述的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由我开头的"作用及主要活动,并分析了他当时为何没有参与革命派活动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为何又会成为他日后参加辛亥革命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