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漆正升 《考试周刊》2013,(51):35-35
<正>一位诗人说:"诗者,从言从寺,西方人在教堂里做什么,中国人就在诗歌里做什么。"我想起了《尚书》中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即指诗人的志向、抱负、思想感情等。西方人把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则把感情寄寓诗歌。因此,诗歌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文化遗产的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  相似文献   

3.
正与诗人屈原诗中的隐喻意象——"美人"与"香草"——不同,读徐敬亚先生的《我告诉儿子》,可以读出的是"冰"与"石"的隐喻,这二者共同昭示了诗人的形象、理想与精神情怀。冰之"洁白明彻",喻示着诗人品性上的纯贞、高洁与坚韧。而"石",则有"坚硬"和"坚固"之意,喻示着诗人对理想、操守的砥砺和坚贞不移。敬亚先生一生坎壈,但在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时代及诗人创作的影响.唐诗中出现大量的"独"诗句,体现了唐代诗人独有的治世理想,以及对于社会的忧患感;当理想的热情被无情地摧垮后,"独"精神体现了唐代诗人失意的苦闷;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独"精神体现了诗人在淡泊明志中找到的超脱之道.  相似文献   

5.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作变得隽永味醇。  相似文献   

6.
近日,收到魏丕植教授送给我的由他创作,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解读诗词大家》(五卷本),一看是一套设计漂亮、印刷精美、内涵古今中外的、厚重的鸿篇巨著,共收500个中外诗人的解读内容,其实就是500篇精美的散文。让我眼前一亮,我虽不是诗词行家,但这套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和魏丕植教授相交相知二十多年,我觉得他是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好领导,更是一位好学者。他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他用二十多年,以一个诗人的激情、达观、高度概括眼界,又以一个学者的认真、严谨、严密、严肃、缜密的精神,沿着中国诗史的足迹,上下几千年,寻觅海内外,神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教《谈中国诗》《谈中国诗》原文较长,内容丰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1.推荐给学生的选段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8.
英国诗人雪莱虽然一直把中国当作未开化、未驯服的蛮族,但在20世纪初,在以救亡启蒙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热切期盼下,他作为精神偶像,在中国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其中有赞扬,也有激烈的批评。但总体来看,中国知识分子真正关注雪莱的,是其作为一个反抗传统道德,崇尚自由、爱与美的诗人。他的诗、他的生活、他那种希腊悲剧英雄式的战斗精神,都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当时翻译介绍西方作家,其根本目的本就不在文学本身,而在借"他山之石""为中国说法"。  相似文献   

9.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在诵读儿童诗教学中,怎样"打开创作的源泉",把学生带进儿童的世界,让他们一个个"妙笔成诗"呢?我开始琢磨起来。实践告诉我,诵读可以敲响儿童诗创作的大门,让儿童诗悄然进入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入其眼、出其口、润其心。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班,有一件事让我十分头痛.这就是关于"老杜""小杜"和"阿杜"的区别,那可不是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牧的区别,而是我和同学杜奕侃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质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诗歌教学中,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让我们体验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之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全力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致,以"感情"为风帆,让每一位学生和我一起踏上奇妙的旅途,"经历"生活的风雨,积淀人生的智慧。七言律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诗歌"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  相似文献   

13.
《枫桥夜泊》(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感受到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思"呢?我采用"读一悟一引"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一、读出画面,感知"愁"教学中,我将形式多样的诵读贯穿整堂课,并注意对这首诗的"情感""意境""画面"的把握,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地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师:同学们,诗人张继站在枫桥边的小船上。夜幕笼罩下的枫桥别有一番景色,他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融进了诗句中。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了一则有关俄国作家诗人屠格涅夫的小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诗人正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一个乞丐出现在诗人面前,伸出乞讨的手.诗人停住了脚步,摸遍了身上所有的衣袋,无奈地把手伸过去,握住了乞丐的手,很抱歉地说:"非常对不起,我今天忘记带钱了."乞丐的神情顿时凝固了,只有眼眶热得发红.乞丐用颤抖的嗓音对诗人说:"先生,这就够了,这比给我钱更让我满足."诗人和乞丐的手紧紧地握着,化开了寒冷的风雪.  相似文献   

15.
张静华 《海外英语》2020,(7):154-155
寒山诗在故土诗坛上未留下经典地位,却在20世纪初东渡日本,后西行远游,经文化交融成为美国"垮掉一代"的精神寄予.该文着重探讨美国现代诗人史奈德译介中国寒山诗在译语文化历史环境下译者独特的寒山情怀,翻译的"创作"取向和创作的源泉.史奈德与寒山诗你我相遇、超越时空,写入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园"的美誉。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诗人流派百花齐放,名篇佳作经久不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撷取散发着熠熠光彩的"明珠",以期给学生精神的滋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呢?我认为,诵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从而体味诗词的意境美。为了加强诵读教学,有的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初就充满感情地作示范诵读。但很多时候,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想是教师没有循  相似文献   

17.
李星阁 《现代语文》2007,(10):59-59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为他的诗歌,余光中素有"乡愁诗人"的盛誉。  相似文献   

18.
诗与诗人的关系历来有人论述,人们尤其强调诗人的人格建构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但我以为在强调诗人人格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诗人的道德建构问题,甚至道德比人格更重要.人格道德,人之魂魄.因此,把道德精神纳入诗人的人格建设之中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秋的孩子     
一直觉得人的感受力在秋天特别敏锐,最能领略书中的况味、画中的意境,于是在秋天人人都成了诗人。那天,在课堂上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聊聊秋天吧!"他脱口说出:"我爸妈  相似文献   

20.
《在我爱你的这座城》是当代美国华裔诗人李立扬的第二部诗集.特殊的家庭背景以及流落漂泊经历,使李立扬的写作独具风格.本文从流散视角解读《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的个人家庭记忆、物质文化记忆以及精神文化记忆,指出李立扬对家人、对故国的情感从未发生改变.通过书写记忆,诗人李立扬实现了自己的"归家"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