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危机管理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兴传播媒介的崛起、校园舆情急速社会化及"草根"舆论领袖的出现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发展更快、影响更深、冲击力更强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危机事件并影响危机处置过程,左右危机管理走向。高校应该从组织领导、队伍保障、教育引领、安全预警、干预领导、危机处理、工作反馈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可行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即开放性、远离平衡、诸要素的"相干"和"协同"、系统的随机涨落等。通过对舆情形成的"公众—媒介—政府"模式和"熵流"的分析显示,大学生舆情信息的传播、反馈与满足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系统演进的重要序参量和动力所在,从而形成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系统自组织演进的六阶段模型。因此,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处置应充分重视舆情的动力作用,需要建立包括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舆情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在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舆情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新冠肺炎”相关的原创微博内容开展耦合GM(1,1)和信息熵的舆情热度预测分析模型研究,实现对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热度的短期预测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M(1,1)模型可以有效地对公开疫情事件的网络舆情热度进行短期预测;另外,从模型分析可得,四月初民众对“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态度波动很小、基本处于平稳状态,符合现实实际。  相似文献   

4.
"小悦悦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舆情一片哗然。路人与肇事司机的冷漠无情引发了公众的再次反思。我们可以将该事件视为道德滑坡与沦丧,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存在的精神危机。本文从哲学角度来反观此社会热点问题,从孟子的恻隐之心来反观当代社会所存在的良知缺失。  相似文献   

5.
针对后疫情时代教育考试舆情具有的内容敏感性、传播复杂性和事件爆发性3个传播特点,应坚持日常预警、及时回应、公开透明3个原则,具体的应对措施是:1)转变传统思维观念;2)建立舆情分析处置专家智库;3)提高应急处突能力;4)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5)提升媒体与公众的传播素养;6)建立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各类媒体及社会公众三方协同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社会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治理发挥着宣传防疫知识、消除公众恐慌心理、激发抗击疫情信心、防止网络谣言泛滥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舆论传播条件下,舆情应对和信息治理直接影响着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信息、言论等迅速传播到全国每个角落,如果社会舆情引导和信息传播处理不当,很可能带来谣言丛生、人心恐慌、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大力开展疫情防控沟通,积极回应社会舆情,果断处理舆情问题,促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情朝着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茹  吴丽丽 《考试周刊》2013,(59):161-162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大学生对高端移动设备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事务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经常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信念、意见和情绪。由于其自身特点,对社会"焦点"、"热点"等事件,常常做出非理性的回应,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极化,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舆情动态,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把握舆情变动规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领地。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网络虚拟已经开始伸到学生这一群体中,高职学生受年龄因素与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想行为处于敏感时期的高职学生容易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教育具有积极作用。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必然受社会、学校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要把握好网络舆情现状与特点,以严格的监测研判与及时处置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筑牢官方微平台阵地,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做好网络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9.
张曙光  魏新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2):59-66,74
以B市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通过详实的数据,从传播媒介、传播过程、舆情焦点三方面对舆情演化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传播媒介层面,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立体媒体的传播效果要超过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舆情焦点上,次生舆情的出现使舆情焦点发生了偏离,它的产生主要源于政府行为和公众认知之间的不匹配,以及一些媒体的刻意引导。  相似文献   

10.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增强"疏导"的理念,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李兰 《四川教育》2020,(11):40-4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金牛区教育局充分发挥“全阅读”品牌优势,面向全区小学生,依托“金牛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了为期8天的“全阅读·摆渡春天”读书会,建构起了“在线读书会”的“五‘全’一‘活’”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88例典型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通过对涉法网络舆情的类别和特征进行梳理,检视人民法院引导处置涉法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立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体系构想,即人民法院应在立足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工作原则和个案处置原则相结合,尽早建立健全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舆情工作格局、分级预警处置机制、联动协作处置机制以及事后总结评析机制。  相似文献   

13.
舆情风险评估是开展舆情引导的重要环节。在新传播环境下,开展舆情处置需要关口前移,科学把握舆论的生成和演化规律,构建更加科学的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舆情事件性质和责任部门的舆情回应能力列为舆情主体一级指标,将舆情强度、舆情态度、舆情增速列为舆情本体一级指标,将舆情对社会及受众的影响列为舆情客体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了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研究发现,相关舆情信息的社交媒体扩散度、境外媒体扩散度、境外媒体态度,舆情事件的模糊性、相关性等因素,以及舆情回应机制建设等,是决定舆情风险等级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为视角,对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应对的误区、网络舆情应对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如下观点:网络舆情的特征为对事件反应迅速、传播方式快捷、信息交互性强、传播主体隐蔽、传播内容复杂、影响广泛、控制难度大。目前网络舆情的应对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对民众意见置之不理或态度暧昧,二是政府部门采取强制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压制。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改革的思路为:认真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成熟社会心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笔者最后指出,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必须始终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突然暴发,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舆情引导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暴露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环境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  相似文献   

16.
北晚新视觉网3月24日刊发北京晚报官网官方帐号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海外网等媒体的一篇题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38万例,美国超4.6万例,纽约确诊破万》的文章中写道:"随着新冠病毒检测站点的增加,以及认定检测结果权限的下降,加拿大各地新冠病例的统计数字均有望出现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7.
现代风险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风险和客观存在的风险很不一致,风险常常被放大或者缩小,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利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再现了疫苗事件从持续发酵到舆情爆发的全过程,分析了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心理机制包括情感启发式、锚定效应和选择性关注,放大了个体风险感知,社会机制则是通过自媒体信息加工、情绪传染和社会争议等过程放大了社会整体对问题疫苗风险的感知.疫苗事件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交互作用为舆情演化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分析表明,自媒体环境中公众和社会的风险感知极易出现偏差,且较难形成自我纠偏机制,规范自媒体信息加工行为、监测和引导公众情绪是危机中风险沟通的关键,而现实中快速有效地处置风险事件是阻断风险持续扩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是高校赢得社会肯定和信任的前提。面对新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发,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机制常常使高校形象受损。形象修复理论以修复和维护组织形象为核心要义,涵盖了否认、规避责任、消减敌意、修正行为、戒忍五大策略,为高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了理论借鉴。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存在的问题,运用形象修复理论,可采取掌握好“黄金时间”,发挥高校官方应对话语的权威性;深入调查呈现事实,利用融媒体平台传播真情实况;纠正错误安抚公众,平等对话以获得舆论“共情”等优化措施,加强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形象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和改革的深化,高校的生存发展环境也面临新的态势和格局,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了现实与网络世界的极大关注.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布和舆情引导可以规避和降低危机事件所带来的风险,给予高校管理新的教育“节点”,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网络舆情具有与传统舆情不相同的特质,其影响力也超越了传统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交互性、即时性、难控性、广泛性等特征,因此需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机制、队伍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机制、处置机制,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