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资源、能力和知识的持续竞争优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165-169
持续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和企业实践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资源、能力和知识在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和持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对资源、能力和知识这三个内涵不尽相同,但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然后分别对三者在发展中的作用,在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基础观,探讨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智力资本如何作用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以及企业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作用.提出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探讨智力资本三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进而探讨动态能力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高度动荡与竞争环境下突破性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构建突破性创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四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以25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该模型和有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突破性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均能够正向调节突破性创新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淼  潘学峰  葛雍 《软科学》2003,17(5):60-61,65
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刚性制约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和创新。同时,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保持某一时点或者短期内的竞争优势。所以,超越核心能力刚性,在企业中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娟 《软科学》2006,20(6):142-144
从知识、能力和产品三者共同演化的角度来阐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着重分析知识演化和能力演化的关系以及能力演化和产品演化的关系,并认为通过学习促使共同演化体与环境匹配是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动态能力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动态能力的视角探究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首先从静态角度出发,指出基于集群自身特性所带来的集群竞争优势,其长时期会形成集群“静态优势刚性”,使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持续获取:引入动态视角,分析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构建出四维式集群动态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基于动态能力的集群持续竞争优势获取机制;最后指出今后相关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竞争环境下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再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灿  赵波  周翔 《科技与管理》2002,4(1):44-48
在资源观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竞争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和分析熊彼特,达凡尼,查克诺瓦斯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不同观点,对新竞争环境下的持续竞争优势作出了重新界定,指出战略柔性是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对持续竞争优势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和憧憬.然而,对于竞争优势的破灭衰亡则鲜有问津,缺乏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工作.对导致竞争优势衰败消亡的内外部势力和因素进行了探讨,各种挑战和它们的单独和综合作用,对强势企业的成功运营应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警示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IT资源、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的动态环境下,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一直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IT资源和IT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指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有赖于组织的IT能力,而IT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组织持续有效的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企业持续创新影响因素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动态复杂环境下,持续创新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持续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稳定发展的程度,成为企业是否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持续创新及持续创新能力主要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从持续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及内外转换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为培育企业持续创新机制和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信息资源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君枝 《情报科学》2006,24(3):338-341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愈来愈显著。作为等同于物质和能量的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信息资源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构建广东省S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作出综合评价,提出促进S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的路径。该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破解之道唯有推行包含经济绩效指数、环境绩效指数和社会责任评估指数,覆盖国家、区域、企业三层行为主体的新评估体系战略,以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综合评估报告引导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文章论述了可持续新评估体系战略如何转变、调整和改革中国社会发展评估机制,以及推行新评估体系对于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三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划时代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念和行动已遍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成为指导发展的战略首选。在作者长期的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被提取出三个本质元素,即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公平",只有上述三大本质元素的宏观表达,包容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并获得最佳映射时,存在的"发展内涵"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标准。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能力建设在本质上的逻辑自洽,其目标函数最终就是为了追逐上述三大元素的交集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DS)、质量(QS)、公平(ES)的交集最大化,应当是实现可持续战略目标与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最高要求,即可持续发展SD最终必须服从MaxSD={(DS,QS,ES)|φ1(DS)max,φ2(QS)max,φ3(ES)max}式中,φ1、φ2、φ3是三元素DS、QS、ES的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特性提出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以我国乡镇企业为例对其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概念,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系统结构,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对我国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增长作为其数量基础和阶段性目标的。本文对基于会计口径和基于现金流口径的两类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比较,指出其在逻辑和运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运用五粮液的财务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希望能为进一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肖向雄 《大众科技》2014,(5):232-234
结合广西柳州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发展保障体系、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为柳州市旅游的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尝试依据生计资源的拥有量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划分为三个等级,即"趋贫状态"、"维持状态"、"趋富状态"。借助1992年至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研判我国农村发展处于中等可持续的阶段,生计资源属于"维持状态"。农村可持续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是对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度量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也是探索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分析国内地方产业网络的发展,认为单纯地吸引外资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不是地方产业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影响产业网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创新的不确定性,产业或产品路径、创新风险、制度、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创新动力匮乏.解决创新不确定性问题实现产业网络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企业个体、网络组织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进行优化.构建了基于这三个层面优化的产业网络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并分析了其对产业网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